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俄羅斯謎旅程十四

看金碧輝煌的俄羅斯,可以去聖彼德堡;看古老城牆下的俄羅斯,可以去諾夫哥羅德……那麼若要看鄉郊小鎮的俄羅斯,又可到哪裏?


新舊交替的特維爾市郊 / 俄羅斯大平原及雲杉森林

離開俄羅斯民族發源地諾夫哥羅德後,又繼續上路。坐了2、3小時車程,到了傍晚時分才抵達小城特維爾(Tver)。坐落於俄羅斯大平原上的特維爾,人口只有40多萬,比沙田還要少三分之一,然而它卻是俄羅斯聯邦特維爾州的首府,位處伏爾加河和特維爾察河的交匯處,距離首都莫斯科僅167公里、約3小時車程。


特維爾旅館內甚其特色的甜品 / 入城前在小餐館避雨


特維爾與諾夫哥羅德同樣擁有悠久歷史,早在12世紀時已是特維爾公國首府;13、14世紀蒙古大軍壓境時,也曾向成吉思汗孫兒拔都統領的金帳汗國納貢;到了15世紀沙皇伊凡大帝趕走蒙古人統一俄羅斯諸公國後,特維爾一直是沙俄的造船中心,18、19世紀時人口一度多達百萬人,市內的伏爾加河後來還與莫斯科運河連接,特維爾就成為北接聖彼德堡、南連莫斯科的「兩京航運樞紐」。及至蘇聯時代,與很多俄國城市一樣,特維爾亦改名為加里寧,以紀念蘇維埃布爾什維克革命領袖之一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Mikhail Ivanovich Kalinin);直至1990年蘇聯瓦解後才又跟隨大部分城市一樣改回特維爾原名。雖然千百年來經歷不同時代洗禮,時至今日特維爾仍是伏爾加河上游的主要河港。


在特維爾市郊住的古板東歐共產時代旅館 / 旅館旁的巴洛克別墅 / 特維爾察河畔的油菜花


穿越了俄羅斯大平原及雲杉森林後,一間間零星錯落的俄羅斯傳統木屋就出現在眼前,表示距離特維爾市郊已不遠了。有趣的是古老木屋旁有時也會突然建了一間混凝土工廠搬的建築物,新舊的結合恍如穿過了時光隧道,閃電來往古今。除了建築物外,在穿越俄羅斯大平原時也見識到大陸性氣候的變幻莫測,車廂外一會兒還是藍天與白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景色;轉眼又會突然陰雲密佈、雷雨交作,所以入城前也要稍在油站旁的小餐館擔擱一會,待雷雨停了才再起行。由於到特維爾只屬「過境」,住的也是城郊的典型古板東歐共產時代建築風格小酒店(上圖左),房間也是迷你型,只及聖彼德堡時住的超豪客房的四分之一,幸好也不要緊,因為推窗外望,就是270度特維爾迷人靚河景,絕對值回票價。


商場內的超市 / 商場外古老的有軌電車 / 寧靜的特維爾察河畔


在旅館放下行李,吃了點東西後,還只是7、8點左右,天色依然光亮如白晝,又怎會浪費旅館外的靚河景,立即放棄洗澡的念頭,拿起相機就到河畔的公園逛逛。不少俄羅斯人晚餐後都會來河邊散步或傾偈,感覺非常悠閒,不過可能他們較少見東方人出現,走過他們身邊時總有被「眼超超」的感覺,但總算仍是友善的。河岸的另一邊有一條不太繁忙的馬路,東歐常見的古老有軌電車穿梭來往(要在沒有交通燈協助下越過這條5線行車的大馬路也非易事,難度直逼十多年前在廣州火車站外過馬路的進退維谷尷尬情況),馬路旁則是一個甚為摩登的大商場。由於時間尚早,自然要過去逛一逛,到商場內的大超市八卦一下。超市內的陳設裝修竟然有一份莫名的親切感,可能因為似百佳,門口還張貼了碧咸的百事大海報,除了分門別類的指示牌寫上俄文外,一時間幾乎忘了是在俄羅斯。


特維爾的麥記 / 兒童餐送滑浪奇兵(Surf's up)企鵝公仔


一幅碧咸百事海報,加上翌日幫趁的麥記兒童餐,令我不期然想起數年前看過的一部德國電影《快樂的謊言》(Good Bye Lenin)。戲中男主角的母親昏迷後突然蘇醒,為怕她發現東德共產政權在她昏迷期間已經倒台接受不來,男主角要整天費盡心思假裝仍活在東德統治下,一方面要播舊新聞錄影片段給母親看,還要整天拉上家中的窗簾,只為怕母親看到窗外掛起的大幅可口可樂廣告海報。確實,若是20多年前來到特維爾(當時仍稱為加里寧),要看到一幅百事海報,又或是吃一個麥記漢堡飽,應該是一件比到火星漫遊更不可思議的事。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太陽幻化迷離紅月

之前追擊過世紀最大月亮,今次又怎會錯過「世紀日食」天文奇觀!雖然香港只能看到日偏食,但為免辜負blog友期望(希望真的有人期望啦),縱使有點疲倦,仍憑無比意志撐起身,收拾好簡陋的「架生」就立即出動,希望能捕捉到日食奇景。



水準也不失禮吧!蠻辛苦的,記緊要仔細睇啊!落到街時,大約是8﹕45am,立即找一處比較空曠的地方,可以清楚望到一大片晴空的,這個角度也不錯,可清楚看到太陽開始被月亮影子遮蓋,於是快手捕捉了「紅月亮」奇觀。



由於相機配備的長鏡只是供拍攝一般風景之用,並非專業for拍攝天文景象,所以拍出來的照片始終比較細,請各位多多包函!不過已經盡了最大的本事,由初虧、食甚至復圓的過程大致就是這樣子,希望不會令大家失望啦!



再走遠一點,來到城門河上,即上次影「世紀巨月」的同一場地(詳見﹕近半世紀最強月色)。日頭再升高了一點,雖然只是早上9時多,但由於四野無遮無擋,太陽熱力逼人,不過即使在烈日下暴曬也心甘命抵,因為總好過像上海、蘇州等華東地區那邊,「逐日迷」一心來睇日全食,結果只能望雲輕嘆!



回程時路過這條跨河大橋旁,赫然發現橋躉的水位非常高,平時經常可見橋躉下有逾1米高的石基,現在幾乎完全淹浸在河水下,只露出頂部的圓拱頂,相信係因為太陽和月亮拍住一齊升起,強大的引力令潮水也上漲到高峰吧!



鏡頭下的日食景象,又令我想起之前提過的「衛斯理科幻小說」。當日食展開時,太陽恍似幻化成紅月亮,天色也確實有稍微昏暗了一陣子,雖然沒有像電視上看到上海、武漢那邊突變黃昏般跨張,但就如倪匡小說中描寫的紅月亮出現時一樣神奇,可惜當時沒有外星人從天而降。聽說下次香港可看到日全食,會是在2881年,那麼在此先約定大家,872年之後再一齊睇日食奇觀啦!

後記﹕上圖左為遠景版本的《紅月亮》封面,插畫風格與之前介紹的如出一轍,同樣詭異味道十足,勁鍾意!至於上圖右為太陽濾光片,今次影到「紅月亮」的真面目,都係全靠佢。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復活島發現不死藥

「不死藥」的故事,上至秦始皇下至倪匡寫的「衛斯理幻科小說」都有提及,古今流傳了2000多年。到底真正的不死藥在哪裏?倪先生在其作品《不死藥》的序言中透露了一點端倪﹕「從古代開始,人類就一直在追尋『長生不老之藥』,衛斯理故事有一貫的主題思想:人類普遍觀念之中,值得追求的事,沒有一件在得到了之後是真正幸福的……這種觀點是想說明,人是很愚蠢的,花盡了心血在追求的事,都是因為求不到;真正求到了,結果都是痛苦。最幸福的人,是不追求什麼的人,沒有得著,沒有損失,心平氣和,喜樂知足!」



原來徐福真的沒有呃秦始皇!不死藥原來真的在東海,但不是在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也不是在日本,而是在南太平洋的復活島(上圖右)。

美國科學家最近聲稱經實驗證明,一種由復活島土壤鏈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us)分泌的次生代謝物「雷帕黴素」(rapamycin,上圖中)製成的藥物,有可能幫助人類延壽至少十年,將來大部分人都有機會活過百歲。雷帕黴素其實早在70年代已被發現,初時被研發為一種對抗真菌的抗生素,後來用作器官移植病人服用的抗排斥藥。近年科學家對雷帕黴素再作深入的藥理分析,發現它有效調節新陳代謝和控制壓力反應細胞蛋白質mTOR。參與實驗的得州大學研究人員利用老鼠做實驗,成功將雌鼠及雄鼠壽命分別延長兩至三成,相當於人類10至20年的壽命。

雖然有抗衰老作用的雷帕黴素具備研發為「不死藥」的潛力,但到目前為止仍未到廣泛推出市場的階段。有專家更警告切勿濫服雷帕黴素,因為它會抑壓正常的免疫系統,令服用者容易受各種本屬罕見的病毒和細菌侵襲。不過,科研人員普遍樂觀認為,雷帕黴素未來再經改良後,可望成為副作用較低的抗衰老藥物,或輔助治療老人癡呆、柏金遜症,甚至癌病。



早前看到這宗「發現不死藥」的新聞,又喚起昔日念中學時狂睇衛斯理幻科小說的回憶。相信讀書時代係人都會看過衛斯理,《不死藥》是他其中一本著作。事實上,倪匡當年不少科幻小說中描述的奇詭橋段(例如《後備》中的複製技術),到了二、三十年後的今天都真的「夢想成真」,今次只是輪到「不死藥」而矣!

不能不提的還有早年台灣遠景出版社刊印的衛斯理幻科小說系列,是80年代香港市政局圖書館最常見的衛斯理小說版本,該系列叢書的封面圖畫設計尤其精彩,風格詭異之餘也玄味十足,與小說內容可謂襯到絕!勝過港版的明窗、明報出版社及勤+緣等等以實物造型照片作封面的設計不知多少倍……只可惜遠景的版權只出到第44冊的《異寶》就終止了,但也總算是囊括了倪匡早期衛斯理系列的「精品之作」,包括《老貓》、《鑽石花》、《藍血人》、《透明光》等。

此外,遠景不少舊版衛斯理的書名感覺上比港版優勝,例如《無名髮》(頭髮)、《黑靈魂》(木炭)、《紙猴》(地底奇人+衛斯理與白素),可能年少時從圖書館借來追看的都是遠景的舊版本,而且當年香港電台的衛斯理廣播劇也是沿用舊稱。肯定的是,遠景的舊版書名更容易令一眾80年代「老牌衛斯理迷」勾起集體回憶!



附註﹕遠景出版社衛斯理科幻系列小說名錄(共44冊,依據出版社原版序號)

(01)《老貓》(附篇《聚寶盆》)
(02)《藍血人》
(03)《透明光》
(04)《蜂雲》(附篇《奇門》)
(05)《蠱惑》(附篇《再來一次》)
(06)《屍變》(附篇《合成》、《筆友》)
(07)《沉船》(附篇《地心洪爐》)
(08)《地圖》(附篇《叢林之神》、《風水》)
(09)《不死藥》(附篇《規律》、《多了一個》)
(10)《支離人》(附篇《貝殼》)
(11)《天外金球》
(12)《仙境》(附篇《虛像)、《狐變》)
(13)《妖火》
(14)《訪客》(附篇《奇玉》)
(15)《盡頭》(附篇《消失》、《湖水》、《盡頭》)
(16)《原子空間》
(17)《紅月亮》
(18)《換頭記》
(19)《環》(附篇《石林》)
(20)《鬼子》(附篇《創造》、《新年》)
(21)《大廈》(附篇《古聲》)
(22)《眼睛》
(23)《迷藏》
(24)《天書》
(25)《玩具》
(26)《影子》(附篇《雨花台石》)
(27)《無名髮》
(28)《黑靈魂》
(29)《尋夢》
(30)《鑽石花》
(31)《連鎖》
(32)《後備》
(33)《紙猴》
(34)《第二種人》
(35)《盜墓》
(36)《搜靈》
(37)《茫點》
(38)《神仙》
(39)《追龍》
(40)《洞天》
(41)《活俑》
(42)《犀照》
(43)《命運》(附篇《十七年》)
(44)《異寶》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風從寶島來@台北

愈近高敻的穹頂,那藍色愈是懾人
誰敢目不轉睛地逼視,而不受永恆的暗傷呢?至少我不敢
這純然之藍,是藍給玉山的諸峰看的,原就無心啟示給凡眼
何況是久已習於紅塵
於是一排樹剪過影來,為我遮一遮天之青睞



經過《前傳》稍稍熱身後,正場戲馬上開場,先來個短篇「楔子」。連同今次在內,以往3次到台灣雖然都是飛台北,卻是乘不同航空公司的客機到來,包括之前兩次坐華航和國泰,以及今次的長榮。可能由於上次乘華航無端端獲up-grade去了business class,仲有多樣點心可揀,坐位又寬敞,自然係最嘆啦!不其然心想﹕「可惜係飛台北,只能坐個多小時,如果係飛歐洲就正到暈!」

不過今次都唔弱,以往也聽聞過長榮的口碑不錯,基本上飛機餐都OK,不單只唔難食,甚至可以給70分以上。當然也沒有「師奶空姐」,看她們手腳勤快(台灣機都真係幾趕架)地派餐,也是節目之一。而且由於剛巧坐的位置是中段的最後一排,至少可免卻「前後三排豬流感隔離」中的「後顧」之憂!唯一感到遺憾的是電影還未播完,就要準備落機了。抬頭望一望機艙天花板上的小電視,熒光幕顯示飛機已來到台灣東岸的上空,再看看窗外,極目所見的,是一片久遺了的藍天與白雲……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禮儀師》與《天水圍》的驚喜

睇戲最緊要睇乜?……睇cast?睇特技?睇3D、4D?睇IMAX?還是睇拳拳到肉真功夫?基爾就認為係睇「驚喜」!「驚喜」到底有乜咁好睇?最近《Britain's Got Talent》的靚聲村姑已經係最佳答案。


《禮儀師?奏鳴曲》2008 / 《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

此處當然唔會再咁out又長篇大論「蘇珊大嬸」同Paul Potts到底有幾技驚四座,只是早前看英文台某節目時有新的領悟,節目中訪問了一位權威的歌劇評論家,就質疑看《Britain's Got Talent》的觀眾到底有幾多人曾入過歌劇院看歌劇,那些為Susan Boyle及Paul Potts拍爛手掌的人對歌劇演唱水平的認識又有幾深?不過,至少他們證明了「驚喜」對觀眾的影響力有多大。

說回電影,剛剛看了兩齣同樣是早前很多人「拍爛手掌」電影,分別是《禮儀師?奏鳴曲》和《天水圍的日與夜》。由於兩套戲都已上映了一段日子,無可避免也早知道了部分劇情,所以看的時候也不會抱有什麼「驚喜」的期待,反正就是得獎的電影,總要看一看吧!



先看了《禮儀師?奏鳴曲》。一直覺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審會有一份marking scheme,只要符合幾個大原則,獲獎呼聲自然高唱入雲。而《禮儀師?奏鳴曲》在這份marking scheme上至少應取得了幾個「剔」號﹕第一個「剔」,當然係日本傳統殮葬殯儀的描寫。荷李活一眾老外向來都極buy這些能反映東方傳統文化的電影,《臥虎藏龍》憑各式中國古老兵器和令人目眩的武打場面勝出一仗已是例子,至於東瀛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今次的殯儀業題材也同是老外評審的「飛佛」。再說第二個「剔」,就是sell「人情」,包括戲中男主角與太太、與同事和老闆、與父親,甚至與舊街坊鄰里之情。當然還有其他「剔」,包括反映了生活細節面貌,如去澡堂洗澡、打邊爐……;也有反映目前日本社會經濟不景的現實環境等等,這些大部分早已是很多影評提過的,也不再贅述。

也因為有了這份marking scheme,看《禮儀師》時似乎也一直是「心裏有數」的,「驚喜」位也不多,當中很多人「拍爛手掌」、講男主角本木雅弘為父殮葬冰釋前嫌的一幕,就明顯是一個好著跡的「眼淚位」,個人覺得這種「戲劇性」情節與整部戲那種淡淡然的風格反而不太協調。其實本木雅弘與演其太太的廣末涼子去河邊拾石卵的一段戲已足夠交代他原諒了父親,至於後來本木雅弘為父「打包」時,竟發現父親手中仍緊握著當年的石卵,就更加是「搵戲來做」。

至於《禮儀師》的「最驚喜位」反而是澡堂老闆娘,她的敬業樂業與男主角的殮葬師父如出一轍,令人動容。另一個「驚喜位」則是電影的「making of」,可以看到本木雅弘如何跟前輩老師學拉大提琴同埋「打包」的手法,看來非常嚴謹專業;不能不提的當然還有久石讓的配樂,絕對值得畀10個「Good」!



另一齣要說的戲就是《天水圍的日與夜》。只有百多萬budget加上近乎零cast的條件下,許鞍華拍出了一套掃獎電影,再次證明唔一定要出動「黃金甲」先至掂!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得獎戲都唔一定「好睇」,得獎導演亦唔一定人人欣賞,正如許導演之前的《玉觀音》、《千言萬語》等相信就唔係人人都頂得住。

也正因有「前科」,許導演這次以超低成本拍成《天水圍的日與夜》,票房也不見突出(甚至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在現今以「睇星」的主流電影發展趨勢而言,相信出資開戲的王晶應早會料到這部不會是大收旺場之片。當初在該片公映時在下沒入場看,也全因為驚一個字﹕「悶」。最近有機會睇碟看此片,竟發現劇情不僅不沉悶,而且還有很多「驚喜」,一面看一面心想﹕「好彩無走雞!」

「驚喜」之一,就係劇中的一眾「無名演員」。分別在今屆金像獎獲得最佳女主角同女配角的鮑起靜與陳麗雲,相信只有亞視忠實擁躉才會較多機會看到她們的演出,其餘的少男少女角色更是新演員,比較熟悉的只有演鮑起靜弟弟的高志森和老師陳玉蓮,不過戲份都極少,似是客串居多。

「驚喜」之二,就是戲中淡淡滲出的人情味,當中包括母子情、姐弟情、鄰里情、師生情等,由於戲中大部分演出的都是不知名演員,令戲中的這些「情」都具有一種特別的寫實感,彷彿這些人物就在身邊,與我們一同生活一樣。

「驚喜」之三,當然係唔悶,這要歸功於故事人物的設計。鮑起靜演的屋村師奶貴姐整天辛勤地在超市工作,還要照顧賦閒在家的兒子,還照顧鄰家獨居老人陳麗雲,這種無私奉獻任勞任怨性格確實就如「聖人」。而陳麗雲演的獨居老人梁歡,由最初事事提防別人到後來與鄰居鮑起靜恍如一家人的心理變化,也刻畫得很細緻,當然在巴士上將所有金器都送給貴姐的一幕,就有點誇張得令人會心微笑。不過,如果數人物設計最獨特的,應是演兒子一角的梁進龍。電影一開始時,鏡頭影著他在房中睡覺,睡厭了就起來在廳看電視,然而又繼續去睡,吃飯時母親與他攀談,問他整天做了些什麼,他也是答一句沒有一句的,活脫就是現今食飽無憂、百無聊賴的典型「御宅青年」。後來他又感到實在太無聊,於是走到同學家裏繼續打機吹水……然而劇情發展到了中段,這個「張家安」原來也不太懶散,至少肯代媽媽去醫院探患病的婆婆,又樂意為鄰居婆婆搬電視、換燈膽,雖然覺得無聊但也會去團契,後來他原來還會替媽媽收衫摺衫拖地,令觀眾不其然對這個年輕人完全改觀,也再次證明睇人係唔可以睇表面,也是這個「張家安」角色設定得既立體又成功之處。另一個也很「搶戲」的角色就是貴姐的富貴細佬(高志森飾),原本還以為這是個勢利、刻薄寡恩的角色,但原來他也會在大時大節為家姐親自送來月餅券,也會主動提出可供外甥仔到外國讀書……雖然戲份極少,但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

感覺上《天水圍的日與夜》比起《禮儀師?奏鳴曲》還要多一點驚喜,多一點觸動人心,可能故事的背景始終是香港吧!少不免會加多一點分數。不過整體而言,這兩齣都是錯過了會令人惋惜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