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暗戀蓬萊桃花源@高山

睇完朝霞,在酒店吃過早餐後即收拾細軟,離開「不吃人間煙火」的上高地。上午10﹕30左右大伙兒乘巴士經平湯轉車,穿越了連串「時光隧道」和跨嶺吊橋,來到另一和風盎然的古鎮「高山」。



由長野縣西陲的上高地來到岐阜縣北部的高山,車程其實不算太遠(約兩個多小時),但車費也要4920円(約357港元)。幸而公路依山而建,穿過不少羊腸隧道,還要跨越幾十層樓高的吊橋,秀麗的山川靚景絕對不會令人打瞌睡。到達高山巴士總站才1﹕00左右,一行人拖著行李越過一條大街,不需3分鐘就找到酒店Country Hotel(4700円一晚,約340港元)。安置好行李後立即展開行程,去逛逛高山著名的三町古街及高山陣屋(上圖)一帶的古蹟。



酒店與巴士總站及高山JR火車站,其實都非常近。在站旁的遊客資訊中心外,張貼了一幀搶眼的秋季「高山祭」海報,上面印滿了各式古雅的山車巡遊大轎。「高山祭」是日本三大傳統祭典之一(另外兩個為鎌倉祭及彌生祭),高山祭可分為春天(4月中)的山王祭及秋天(10月初)的八幡祭,可惜到訪時是6月底,正好是春秋兩祭之間,緣慳了這個傳統盛典,唯有等下次吧!



高山與南木曾、妻籠宿、松本、上高地一樣,也有一條小河流經市內,名叫宮川(上圖左),跨越宮川的一條髹上鮮紅油漆的古橋,就是著名的中橋,連接起古老的城下町兩岸。建於16世紀的高山城下町,有「飛驒中的小京都」的美譽(飛驒是岐阜縣古稱),當中的「三町古街」保留了一系列傳統和式木結構民居,屋檐相連,裝在移窗外側的出格子古意盎然,比妻籠宿的古街更大更宏偉,遊人亦更多。時至今日,不少民居大多已改建為仙貝店、味噌店、漬物店、工藝品店甚至旅館等,售賣各式傳統食品和紀念品,賺遊客生意。



除了紅色的中橋外,沿宮川的古街依次還修建了筏橋、柳橋、鍛冶橋等,各髹上不同顏色,風格亦各異。上圖頂的一幅全景照,就是在中橋上拍的宮川景致,潺潺溪流映襯夾岸垂柳,彷彿將300多年的時空都凝住了。

由於時間不多,在古街穿梭走了一圈,只選了當中數間有趣的「名店」參觀,包括上圖這間售賣飛驒著名特產「山車酒」的老店。其實古街上的這些店舖,雖說是賺遊客生意,但絕對不是什麼LV、Gucci、Armani、Prada之類的名店街,也不會見到「7仔」、「麥記」之類的便利店及食店。全條街大多是已有逾百年歷史、沿襲自江戶時代的地道老牌商號。這間售賣山車酒的老店與街上其他老舖也一樣,表面上是一間商店,但其實也是歷史博物館,因為店內除了賣酒的櫃位外,還設有甚具特式的「歷史廊」,講解其家族逾百年的釀酒史,並陳列了古老的巨型釀酒桶和傳統蒸餾裝置,以及古雅的榻榻米品酒區。



除了「老店歷史博物館」外,三町古街上還有很多小店,售賣經典的五平餅(一種糯米軟燒餅,味道較淡,其實不太好味,約5港元)、豆沙包、綠茶雪糕之類的小吃。此外也有一些茶寮、味噌湯店等,像古代的露天茶座,也有不少遊客光顧。行至街尾還有一間「藤井美術民藝館」,建築外貌也甚古雅。古街上還不時有仿古人力車經過,專載遊客觀光,車伕還會串演導遊沿街介紹老店史蹟。



除了三町古街外,順道還遊了位於宮川另一岸的日本國家級遺產「高山陣屋」。始建於17世紀晚期的高山陣屋,百多年來都是德川幕府管轄飛驒領地的衙署。到了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後,陣屋仍是負責管理當地行政、財政及警政等事務的官府。戰後日本政府於1969年將飛驒縣事務所搬離陣屋後,歷時達270多年的高山陣屋官廳才正式關閉。其後陣屋經過3次大規模修復及整理,耗資達20億日圓(約1.5億港元),才能將江戶時代唯一遺留下來的衙署古貌完整重現眼前。



離開了高山陣屋,再向下一個古蹟景點國分寺進發,途中穿過了不少新舊參雜的大街小巷,路旁還有一些神社,以及仿照高山祭巡遊而豎立的飄色像,所以雖然這次在高山看不到這個盛大祭典,卻仍感受到一點點高山祭的熱鬧氣氛。



高山市其實不算大,大部分古蹟景點都只需步行十多二十分鐘便可到達。由三町古街、高山陣屋等向高山火車站方向走,也只十多分鐘便到了飛驒國分寺。與繁囂的三町古街相比,國分寺確實是「清淨地」,不僅遊客少,四周圍的民居也出奇的寂靜,只有陣陣蟬鳴在耳邊迴盪,更顯寺院庭園的寧謐。這座始建於聖武天皇年代(約公元729年,即中國唐朝玄宗開元年間)的古剎,是高山最古老建築物,後來本堂與七重塔毀於戰火,僅剩下園內一棵高40米、有1200歲的老銀杏樹見證千古風流世情變幻。及至14世紀室町時代,才重新興建本堂主殿;至於現有的三重塔,則是1821年江戶晚期於原七重塔石基上重建的。



遊畢國分寺,暮色漸濃,又到「醫肚時間」。領隊原打算帶大伙兒到高山最著名的老字號食店「丸明」幫襯,嘗嘗飛彈燒牛肉的滋味,然而向當地人問路時,卻經常見他們打出「X」手勢,心知不妙,最後在國分寺旁找到丸明店,門上竟掛了無限期停業的告示(後來返回酒店看電視,見新聞報道中經常有丸明老闆在記者會上向市民鞠躬道歉的片段,睇漢字估估下才知是丸明涉出售假飛驒牛肉被查封)。大家正茫無頭緒之際,路經一間鞋店入內逛逛,順便問問老闆夫婦有乜好介紹,他們就推介了上圖這間山武飛驒牛肉燒烤店,心諗﹕「地道老街坊推介的,應不會老點吧!即管去試試看。」

山武店的門面和店內陳設其實不算太「高貴」,但見店內也確實有不少街坊光顧,相信也不會太差。與丸明店一樣經營飛彈牛肉燒烤的山武店,老闆是一名四十多歲的「陸軍裝」大叔。大伙兒一進門,他即熱情推介其飛驒牛,說是比神戶牛還要矜貴、美味的牛肉,且是直接由牧場購入,強調絕非丸明的「假貨」,還會出口到台灣的牛燒店。一桌6人姑且點了兩大塊牛肉作網燒,其他的冰綠茶、玄米茶都是任斟任飲的,埋單計18384円(約1400港元),算是食得最豪的一餐,卻也是最回味的一餐。即使現在事隔數月,再睇返上面幾幀飛驒牛燒的特寫照片,彷彿仍能嗅到香噴噴的烤肉味,還嘗到那種入口即溶的鬆軟幼滑口感呢!〈つづく〉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暗戀蓬萊桃花源@上高地

這次去日本前,不少同事好友都會問﹕去shopping嗎?噢!日本全國大減價的日子就到了呢!記得去逛公司。當然單單去shopping,又怎能吸引到在下,出發前聽醒目領隊介紹,這次的重點節目是「行山」,心想﹕唔係卦!山長水遠去日本行山,真係無聽人講過喎!到底值不值得,以下自有答案。



無法等到松本城早上9﹕00的開放時間入城堡內參觀,確實很可惜。但聽醒目領隊講,由於松本往下一站上高地的巴士班次較疏,錯過了9﹕30的就要等下午了,若太夜到上高地,可能「損失」更大!於是一行人回酒店匆匆吃過早餐後,又拖著行李到對面的巴士總站賣票上車。由松本往上高地其實不太遠,車程約3個多小時,車費2400円(約172港元)。沿途穿越了不少高山險嶺、湖泊水庫、河流等,風景已靚得令人目不暇給。日本阿爾卑斯山區,果然是名不虛傳。



上高地位於長野縣西部的梓川上游,由穗高連峰、燒岳及常念山脈等環抱,是海拔達1500米(約3座太平山)的小盆地,屬日本中部山嶽國家公園範圍。由於山路崎嶇難行,這裏長期與外界隔絕、人煙稀少,但四處的山林湖泊蘊藏極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中國的九寨溝相似,同樣保留了原始自然森林生態,而上高地這個名字,另一層意思就是「神賜予的禮物」。19世紀英國傳教士兼登山家華特韋斯頓(Walter Weston)來到上高地時,也被這一大片白樺林、落葉松原始森林及靛藍湖泊深深吸引,加上海拔逾3000米的穗高連峰等雪山群作背景,他還以為是來到了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回國後於1896年出版了《日本阿爾卑斯山登山及探險》一書,迅即令上高地聲名大噪,成為日本熱門行山旅遊聖地之一,也令這個人間仙界被冠以「日本阿爾卑斯山」的美譽。



下車地點原來就在預訂了的大正池酒店旁,一行人安置好行李後,下午1時多便急不及待立即來到行山徑起點「大正池」。其實酒店就在大正池旁(所以也很貴,要14000円,約1000港元一晚),可180度盡覽大正地的天然靚景,湖邊淺灘及小碼頭都在酒店5分鐘步行範圍內。究竟有幾靚?上面的相片也看到了吧!



大正池其實是一個堰塞湖,1915年6月由於附近的燒嶽發生火山爆發,大量泥石流將梓川堵塞,形成一片大湖泊,由於當年為大正4年,故稱為大正池。回來後看書,才知原來湖中的幾棵枯杉也很聞名,原來湖面一帶原來也屬森林範圍,然而火山爆發形成堰塞湖後,樹木被湖水淹浸枯死,剩下枯樹幹一直屹立至今,若再加上燒嶽與穗高連峰倒映在湖面上,便形成有點Tim Burton式的、如夢似幻的迷離景致,也成為上高地極具代表性的風景區。



離開大正池再往前走,穿過了一排排古樸的木道及叢林,約半小時便來到了另一個小湖泊「田代池」。沿途看路牌簡介,上高地有植物逾百種,包括蓮花、杜鵑、細杆羊鬍子草等,當中還有不少珍稀物種,包括上圖的6瓣百合(原來一般百合品種只有5瓣,這也是來到上高地才學懂的,平時也沒留意到)。

田代池比大正地稍細,但由於遊人不算多,同樣恬靜秀麗。由於田代池下有溫泉噴出,即使是嚴冬期間,湖水也不會結冰。由於霞澤嶽的河流不斷注入泥沙, 使得田代池正逐年縮小,而且池底的枯葉連年堆積,部分地方已經變成濕地。



除了大正池、田代池、明神池等幾片湖泊外,沿梓川前行途中還可走過幾條古雅木橋,包括田代橋、穗高橋及河童橋。當然那不是青馬大橋式的鋼筋水泥大橋,木橋設計完全融入四周的自然環境,當中以河童橋最宏偉,也是上高地眾多橋樑中最具代表性的。河童橋是一座木製吊橋,從橋上往上游望去,並排聳立著西穗高嶽、奧穗高嶽、前穗高嶽、明神嶽等海拔3000米高的山巒。若朝下游望,則可看到燒嶽。流經密林間的梓川,沿河風景也很優美,絕對是拍照的聖地。著名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名著《河童》,就是以上高地與河童橋為題材。河童橋附近的紀念品店,也有出售印有芥川龍之介及河童橋風景的紀念品。

河童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虛構生物,源自日本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關於河童橋名稱的由來, 有人說是因為這裏有一處適合河童生活的深淵,也有人說是以前沒有該橋時,村民將衣服頂在頭上過河,看上去就像河童,但真正答案仍是個謎。從岸邊也可走下去梓川河邊,若將手放進從附近終年積雪的山嶽流下來河水中,即使在盛夏季節,也會感到很冰冷。



來到河童橋時,已是傍晚5﹕00左右,由於暮色漸濃,已趕不及再前往更遠的德澤,況且已走得有點累,大伙兒遂折返大正池酒店,不過沿途依然有不少外國行山旅客背著大背囊及營帳往前行,相信是到德澤露營吧!真的佩服他們的勇氣。事實上傍晚時份這裏一帶已有點涼意,入夜後相信更靜更冷。

由於聽醒目領隊說,絕不能錯過上高地的破曉晨曦景致,一行人回酒店梳洗及吃晚飯後,便立即上床睡覺去。翌日清晨4﹕00多,即使要離開溫暖的被窩確實有點難度,但也要告訴自己一定要起來看晨曦中的上高地。然而一打開酒店大門,也被迎面襲來的一陣香港初冬般的寒氣弄得打了幾個「冷震」,相信清晨大正池湖畔一帶的氣溫只有15、16度吧!但也迅即精神為之一振,什麼睡意也全消了。況且擺在眼前的,就是上圖這一片極出名的晨霞仙境。事實上,湖邊早已有不少攝影發燒友比我們更早來到,還set好晒腳架狂拍照。

站在煙霞迷離的湖畔,耳邊除了間中傳來雀鳥的啼叫聲外,就只剩下一片寧靜。一切事物、時空彷彿都凝住了,生命的脈膊似乎也停住了。真的會令人有點懷疑,自己眼前的到底是真正的景象,還是躺在酒店床上做的夢境?〈つづく〉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寶島三大天后征東瀛

除了絢香,早前遊日期間逛唱片店,也有留意唱片架上擺放的中國歌手唱片,發現最hit的依然是70、80年代「寶島三大天后」鄧麗君、翁倩玉及歐陽菲菲。到底為何她們能魅力不衰?回來後立即上網重溫當年她們在紅白歌合戰中的珍貴演出片段,或許從中可找到答案。



翻查資料,原來3人當中以54歲的歐陽菲菲最早登上NHK紅白歌合戰的舞台。她在1972年與香港的陳美齡雙雙首次入選紅白,也是首批躋身這個日本一年一度歌壇盛事的外國歌手。對歐陽菲菲的印象,只有她的超級爆炸頭和一首《熱情的沙漠》,她那沙啞豪邁的歌唱風格,在當年芸芸女歌手中確實別樹一幟。

再回顧另一位寶島歌后翁倩玉。說起80年代經典日劇《阿信的故事》,大家都會記得唱主題曲的她吧!年屆58歲的翁倩玉,2歲時已隨父移居日本,後來還拍過不少日本及台灣電影,1972年更憑主演電影《真假千金》當上第10屆金馬影后。1978年她開始專注日本歌壇發展,翌年1979年第30屆紅白中,她以一首《愛的迷戀》打開了日本歌壇市場,時至今日她那襲「白天鵝裝」依然是她的icon。

說到寶島天后征日,又怎能不提鄧麗君。橫掃中港台日的她,赴日發展的時間比歐陽菲菲及翁倩玉都要遲,卻成就最高。1974年初來日本的她,推出第2張日語single《空港》,一個月內即登上日本流行榜前15名,總銷量突破70萬張。

雖然後來受護照風波影響,鄧麗君暫別了日本樂壇4、5年之久,期間還來港發展。然而1984年再度征日,迅即在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和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取得3連霸佳績,並曾3度出戰紅白,成為在日發展最成功的外國歌手。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尋味茵特拉根@深圳

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過卡通片《飄零燕》,小女孩凱迪Heidi與爺爺生活 在雪山環抱的阿爾卑斯山區,整天在一片蒼翠的草坪上與小綿羊和牧羊狗玩耍,這處人間樂土早已深印在小小的 腦海中,心想﹕「長大了一定要去瑞士看看啊!」要實現這夢想也不太難,因為原來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也 修築了一個迷人的「小瑞士」。



早前聽友人說深圳也有個小瑞士,心想又是那些「世界之窗 」、「小人國」之類的東西吧!再翻看網頁,原來竟是一個以1﹕1規模建造的主題公園,還參照瑞士阿爾斯山下 著名小鎮茵特拉根Interlaken的街道建築為藍本。從照片中可見,園內的風景確實幾有瑞士風情,於是約好日子一 同北上追尋小時候的「凱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