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戲最緊要睇乜?……睇cast?睇特技?睇3D、4D?睇IMAX?還是睇拳拳到肉真功夫?基爾就認為係睇「驚喜」!「驚喜」到底有乜咁好睇?最近《Britain's Got Talent》的靚聲村姑已經係最佳答案。
《禮儀師?奏鳴曲》2008 / 《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
此處當然唔會再咁out又長篇大論「蘇珊大嬸」同Paul Potts到底有幾技驚四座,只是早前看英文台某節目時有新的領悟,節目中訪問了一位權威的歌劇評論家,就質疑看《Britain's Got Talent》的觀眾到底有幾多人曾入過歌劇院看歌劇,那些為Susan Boyle及Paul Potts拍爛手掌的人對歌劇演唱水平的認識又有幾深?不過,至少他們證明了「驚喜」對觀眾的影響力有多大。
說回電影,剛剛看了兩齣同樣是早前很多人「拍爛手掌」電影,分別是《禮儀師?奏鳴曲》和《天水圍的日與夜》。由於兩套戲都已上映了一段日子,無可避免也早知道了部分劇情,所以看的時候也不會抱有什麼「驚喜」的期待,反正就是得獎的電影,總要看一看吧!
先看了《禮儀師?奏鳴曲》。一直覺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審會有一份marking scheme,只要符合幾個大原則,獲獎呼聲自然高唱入雲。而《禮儀師?奏鳴曲》在這份marking scheme上至少應取得了幾個「剔」號﹕第一個「剔」,當然係日本傳統殮葬殯儀的描寫。荷李活一眾老外向來都極buy這些能反映東方傳統文化的電影,《臥虎藏龍》憑各式中國古老兵器和令人目眩的武打場面勝出一仗已是例子,至於東瀛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今次的殯儀業題材也同是老外評審的「飛佛」。再說第二個「剔」,就是sell「人情」,包括戲中男主角與太太、與同事和老闆、與父親,甚至與舊街坊鄰里之情。當然還有其他「剔」,包括反映了生活細節面貌,如去澡堂洗澡、打邊爐……;也有反映目前日本社會經濟不景的現實環境等等,這些大部分早已是很多影評提過的,也不再贅述。
也因為有了這份marking scheme,看《禮儀師》時似乎也一直是「心裏有數」的,「驚喜」位也不多,當中很多人「拍爛手掌」、講男主角本木雅弘為父殮葬冰釋前嫌的一幕,就明顯是一個好著跡的「眼淚位」,個人覺得這種「戲劇性」情節與整部戲那種淡淡然的風格反而不太協調。其實本木雅弘與演其太太的廣末涼子去河邊拾石卵的一段戲已足夠交代他原諒了父親,至於後來本木雅弘為父「打包」時,竟發現父親手中仍緊握著當年的石卵,就更加是「搵戲來做」。
至於《禮儀師》的「最驚喜位」反而是澡堂老闆娘,她的敬業樂業與男主角的殮葬師父如出一轍,令人動容。另一個「驚喜位」則是電影的「making of」,可以看到本木雅弘如何跟前輩老師學拉大提琴同埋「打包」的手法,看來非常嚴謹專業;不能不提的當然還有久石讓的配樂,絕對值得畀10個「Good」!
另一齣要說的戲就是《天水圍的日與夜》。只有百多萬budget加上近乎零cast的條件下,許鞍華拍出了一套掃獎電影,再次證明唔一定要出動「黃金甲」先至掂!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得獎戲都唔一定「好睇」,得獎導演亦唔一定人人欣賞,正如許導演之前的《玉觀音》、《千言萬語》等相信就唔係人人都頂得住。
也正因有「前科」,許導演這次以超低成本拍成《天水圍的日與夜》,票房也不見突出(甚至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在現今以「睇星」的主流電影發展趨勢而言,相信出資開戲的王晶應早會料到這部不會是大收旺場之片。當初在該片公映時在下沒入場看,也全因為驚一個字﹕「悶」。最近有機會睇碟看此片,竟發現劇情不僅不沉悶,而且還有很多「驚喜」,一面看一面心想﹕「好彩無走雞!」
「驚喜」之一,就係劇中的一眾「無名演員」。分別在今屆金像獎獲得最佳女主角同女配角的鮑起靜與陳麗雲,相信只有亞視忠實擁躉才會較多機會看到她們的演出,其餘的少男少女角色更是新演員,比較熟悉的只有演鮑起靜弟弟的高志森和老師陳玉蓮,不過戲份都極少,似是客串居多。
「驚喜」之二,就是戲中淡淡滲出的人情味,當中包括母子情、姐弟情、鄰里情、師生情等,由於戲中大部分演出的都是不知名演員,令戲中的這些「情」都具有一種特別的寫實感,彷彿這些人物就在身邊,與我們一同生活一樣。
「驚喜」之三,當然係唔悶,這要歸功於故事人物的設計。鮑起靜演的屋村師奶貴姐整天辛勤地在超市工作,還要照顧賦閒在家的兒子,還照顧鄰家獨居老人陳麗雲,這種無私奉獻任勞任怨性格確實就如「聖人」。而陳麗雲演的獨居老人梁歡,由最初事事提防別人到後來與鄰居鮑起靜恍如一家人的心理變化,也刻畫得很細緻,當然在巴士上將所有金器都送給貴姐的一幕,就有點誇張得令人會心微笑。不過,如果數人物設計最獨特的,應是演兒子一角的梁進龍。電影一開始時,鏡頭影著他在房中睡覺,睡厭了就起來在廳看電視,然而又繼續去睡,吃飯時母親與他攀談,問他整天做了些什麼,他也是答一句沒有一句的,活脫就是現今食飽無憂、百無聊賴的典型「御宅青年」。後來他又感到實在太無聊,於是走到同學家裏繼續打機吹水……然而劇情發展到了中段,這個「張家安」原來也不太懶散,至少肯代媽媽去醫院探患病的婆婆,又樂意為鄰居婆婆搬電視、換燈膽,雖然覺得無聊但也會去團契,後來他原來還會替媽媽收衫摺衫拖地,令觀眾不其然對這個年輕人完全改觀,也再次證明睇人係唔可以睇表面,也是這個「張家安」角色設定得既立體又成功之處。另一個也很「搶戲」的角色就是貴姐的富貴細佬(高志森飾),原本還以為這是個勢利、刻薄寡恩的角色,但原來他也會在大時大節為家姐親自送來月餅券,也會主動提出可供外甥仔到外國讀書……雖然戲份極少,但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
感覺上《天水圍的日與夜》比起《禮儀師?奏鳴曲》還要多一點驚喜,多一點觸動人心,可能故事的背景始終是香港吧!少不免會加多一點分數。不過整體而言,這兩齣都是錯過了會令人惋惜的好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