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一百萬零一夜》悲慘人生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最近出訪墨西哥時表示:「(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饑餓和貧窮,三不折騰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確實,要餵飽13億人並不容易,餵不飽的話,分分鐘世界大亂。貧窮是人世間最可怕的東西!說的不是什麼金融海嘯、雷曼苦主,而是真正無家可歸、無飯可食的人。經歷30多年的經濟起飛,香港人可能早已忘記了昔日一家八口一張床的艱苦歲月,海嘯掩至就只會叫苦連天埋怨政府。最近在電影《一百萬零一夜》中看過主角的坎坷前半生後,其實很多人所謂的困境,已是別人的夢想生活。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絕不是什麼老少咸宜開心熱鬧的賀歲片,推遲至2月底才正式公映也屬明智。然而這又不代表它非好電影,其實在剛過去的金球獎掃走4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電影、最佳劇本及最佳音樂獎),足證該片已成為奧斯卡的黑馬。不用說,英國「怪導」丹尼波爾(Danny Boyle)是其中主要吸引元素,最近重看他13年前的成名作《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依然感覺奇詭有趣。至於劇本,今次波爾找來印度外交官維卡斯史瓦盧普(Vikas Swarup)所寫的第一本小說《Q & A》作藍本。話說史瓦盧普某日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關於英國一個軍人遭指控作弊的醜聞,同時又讀到一篇關於印度貧民窟小孩學懂上網用電腦的報道,於是靈機一觸,想出一個不平凡的小說故事﹕一名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印度貧民窟小子,參加著名的遊戲節目《百萬富翁》。

《百萬富翁》在香港以至全世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遊戲節目,波爾在《一百萬零一夜》中當然也不會只是以單純的一問一答就拍出一套戲咁悶,而是通過男主角澤牟如有神助的答案,憶述了他在孟買貧民窟的坎坷成長生涯。正如電影一開頭就向觀眾問一個有趣問題﹕「男主角為什麼會成為百萬富翁?A.作弊 B.好運 C.命中註定 D.聰明」。戲中的警官不斷盤問目不識丁的澤牟,為何會懂得名著《三劍俠》,又會懂得手搶的發明者、美鈔一千元上的人像是誰……澤牟只能無奈地答﹕「我就是知道,因為我的人生都經歷過……」

丹尼波爾「答問人生」的拍攝手法證明他寶刀未老,在澤牟邁向2000萬盧比的12條問題中,穿插的就是他由4、5歲到18、19歲的成長歷程,濃縮了包括印度的宗教衝突、貧民窟的惡劣生活環境、文盲、流浪街童被殘害、黑幫仇殺等社會問題,幾乎都是源自一個「窮」字。也許是過慣了窮苦日子,澤牟參加《百萬富翁》其實也不是為了贏得巨額獎金,只是希望尋回童年時一同流落街頭、兩小無猜的「女朋友仔」麗緹卡。澤牟與相倚為命的哥哥及麗緹卡3人交織出的一段悲慘成長經歷,感人的程度比起一大堆伊朗「孩子戲」也豪不遜色。



到底澤牟最後能否贏得百萬獎金,他又能否與麗緹卡重聚?當然不會說穿(以免又捱轟啦!)而且這也不是全片的重點所在。戲中最吸引的,是導演拍出的實況效果,不論是主角兩兄弟在貧民窟中被追打、在火車上偷東西吃,還是後來加入了街童乞錢行列、與黑幫周旋等,每一幕彷彿都是觸動人心的現實寫照,也可能由於片中大多是不認識的印度演員,實感也會相對增加。當然,一向真摯細膩的「孩子戲」在片中也應記一功,令觀眾深信世上又何只一個澤牟!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鏡頭下盡顯莊嚴瑰麗的泰姬陵。當澤牟兩兄弟被掟出火車滾下山坡後,睜眼一見的就是這座脫俗出塵的建築物,他們還以為去了天堂呢!在骯陋貧民窟長大的釋牟兩兄弟,實在難以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美麗的樂土,同時似乎也在諷刺﹕原來貧窮與富貴,真的不過是咫尺之隔!

後記﹕印度片一定不會缺少熱鬧歌舞戲,還以為《一百萬零一夜》會是例外,因為畢竟是出自英國導演之手;然而波爾卻沒有令印度觀眾失望,在最後一場火車站大型歌舞場面也拍得似模似樣,同場在坐的也沒有人急急腳離場,全部都乖乖地睇完為止,吸引力非常厲害。所以在此也要事先張揚,以免大家走寶啦!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俄羅斯謎旅程十一

聖彼德堡要學巴黎,市內除了有「俄國梵爾賽宮」外,仲有「俄國羅浮宮」,而且還真的收藏了不少歐洲藝術珍品?


在聖彼德堡四處遊逛,經常會乘車、乘船穿梭於大街小巷,感覺上這個並不是一個很繁忙、很擠逼及面積很大的城市,比較多人的地方,也只很於幾處主要景點,和市中心近涅瓦河沿岸一帶。

說聖彼德堡「抄」巴黎,除了因為市內有冬宮和夏宮外,還有媲美塞納河的涅瓦河、如香榭麗舍一樣的大馬路,以及市中心主要幹線上修建的幾座媲美凱旋門的彼德門,全都是沙皇時代的「文物」。至於在馬路上若要一睹「蘇聯遺風」,可能就是上圖那些東歐常見的古老有軌電車了。



參觀過夏宮、彼德保羅要塞、阿芙樂爾號戰艦、青銅騎士,遊過涅瓦河的船河,又到過聖伊薩基耶夫和救主滴血教堂「朝聖」後,來到在聖彼德堡的最後一天,當然不能漏了去冬宮。這座昔日沙皇的屋企,現已成為歐洲僅次英國大英博物館及巴黎羅浮宮的第三大博物館,收藏珍品之多,即使逛一整天也未必足夠。故此,去之前還是先「醫肚」較佳,以免行到半路又要出來吃東西咁麻煩!

來到上圖這間餐廳坐下來,首先吸引注意力的並不是什麼俄羅斯特色餐(老實說吃了幾天也開始有點厭了那些沙律和麵包),而是店內的裝修擺設。除了有慣見的餐桌和水吧之外,竟然還有書房和壁爐等陳設,四周圍還擺放了不少可愛的洋娃娃、搖椅等家居擺設。在昏黃的燈光下,令人有一種在家吃飯的溫暖感覺。至於食物方面,頭盤依然有青瓜菜絲混和的俄羅斯沙律,依然沒有沙律醬(佢地唔興),但今次加了一點三文魚生,感覺仍很清新。主菜是一碟炒飯,配上醬汁燴肉,可選擇牛、羊、馬肉,因貪新鮮點了比較少吃的馬肉,味道有點像牛肉,帶點羶味。最喜歡的是最大的那杯拖肥雪糕,雖然不算很特別,但不太甜,而且還很軟滑,也可能純粹是較愛吃甜品吧!



「一寸光陰一寸金」,去旅行時尤其感覺到這個道理。吃飽飽之後,不再浪費時間,立即起程去逛冬宮。然而一出餐廳門口竟下起毛毛細雨,氣溫立即降了幾度,在6月盛夏天時首次感受到「秋意」,連忙要穿上風褸(當地人當然不覺冷,大多仍是短袖tee一件)。來到冬宮廣場時,幸好微雨已停了,天色仍然昏暗,但也顧不了這麼多,又要讓「相機大哥」操勞一翻。

每次去歐洲,除了逛教堂之外,逛王宮似乎也是「指定動作」。甫抵達冬宮,已被宮門前偌大的廣場懾服,方圓達6萬平方米的冬宮廣場,氣勢媲美北京故宮前的天安門廣場,中央聳立一根高達47.5米的阿歷山大柱,紀念19世紀初俄軍擊退拿破崙兵團的光榮歷史。這根由一整塊花崗岩雕成的巨柱重達600噸,直徑4米,毋須任何支撐。柱頂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腳踏一條蛇,象徵戰勝敵人。站在冬宮廣場上,除了欣賞到樓高3層、以柔和而獨特的孔雀綠為主色調、採俄國巴洛克式建築的冬宮外,還有對面呈半圓形的參謀總部、阿歷山大巨柱,以及遠處襯托的聖伊薩基耶夫大教堂的大圓金頂,構成一幅典型的歐洲風情畫。



拱頂長柱廊、大理石雕像、黃金水晶吊燈、巨幅天花油畫、一系列的雕欄玉砌……宏偉的冬宮,當然不會少了這些歐洲皇宮的「基本功」。自問不算是井底之蛙,之前也曾踏足過巴黎、維也納、馬德里、斯德哥爾摩、奧斯陸等地的皇宮,然而這次來到冬宮,依然按捺不住發出「嘩嘩」聲,宮內藝術珍品之多,相信僅次於巴黎的羅浮宮(導遊簡介也是這麼寫的),同樣是即使花一整天也難以逛完的藝術寶庫,唯有簡單走一圈,按導遊簡介找幾處必看的大師名作、看看最出名的白廳、孔雀石廳、黃金會客廳、拉斐爾長廊之類的,已經花了數小時。



始建於1754年的冬宮,又名隱士廬博物館,其名稱原自其法文名Hermitage。由於修建皇宮的兩位女皇伊利沙白及嘉芙蓮大帝,與老父王彼德大帝一樣仰慕西歐文化藝術,除了引進西歐著名的宮廷設計師拉斯里堤及羅西外,還經常出訪或派員赴歐搜羅藝術珍品,包括200多幅18及19世紀荷蘭畫派大師的傑作,如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1606-1669)著名的《浪子回頭》(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此外,還有不少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如達芬奇、拉斐爾、米高安哲羅、提香、卡拉瓦喬等的名作,可惜由於大剖分名畫都鑲嵌在玻璃畫框內,拍照會有反光倒影問題,所以索性齋用眼欣賞,不再分神拍照。圖左則是沒有玻璃阻隔的、講述特洛伊木馬屠城故事的《勞孔像》(Laocoon and his sons)。



除了珍藏不少西歐的「來路貨」外,冬宮內還有收藏了不少「國寶級藝術品」,包括至今仍會報時的黃金孔雀鐘、鵝蛋機械鐘,以及各式大理石雕像、瓷器、骨雕和彩石花瓶,例如上圖左的一個重19噸的巨型玉石花瓶。上圖右則是宮內正門最著名的約旦大階梯(Jordan Ambassador's Staircase),是冬宮1837年大火後唯一依照最初設計重修的建築部分,保存最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及色調。



除了看名畫、雕塑奇珍之外,逛冬宮的另一主要節目當然是「遊花廳」。據導遊簡介稱,冬宮內擁有大大小小的房間廳堂逾千間,連接的長廊達到20公里,逛一圈也要費不少腳骨力。上圖是拍得比較好的幾張照片,包括上右圖逼滿人的「徽章廳」,除了一盞盞自20多尺天花吊下來的銅製大吊燈外,還放置了俄國戰士的雕像。上左圖為白廳,顧名思義是以白色為主調,廳內裝飾了不少古希臘羅馬神話人物如宙斯、雅典娜的浮雕,展示的主要是英法的藝術品,然而金光璀璨的大圓拱型吊燈及拼花地板也非常搶眼,充滿18世紀洛可可(Rococo)的色彩。圖下左則是聖喬治廳的沙皇寶座,圖中下則為彼德廳內陳列的安娜女皇(1730-1740年在位)的寶座,背後的巨幅油畫則是彼德大帝與雅典娜的「合照」。



冬宮內另一個很出名的大廳,就是有一個個小玻璃金字塔作陳列櫃的黃金會客廳(Gold Drawing Room),它是冬宮最金光燦爛的廳堂,從牆壁到天花頂都鋪滿金箔,小金字塔內展示的都是昔日西歐珠寶工匠為沙俄皇室設計的飾物。此外,不少面向冬宮廣場的展廳,從窗戶往外望可遠眺對面呈半圓形的參謀總部大樓。



除了各式油畫、珠寶外,大理石雕塑也是冬宮內隨處可見的藝術品,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在訴說著希臘羅馬的古老神話,也有來自俄國的民間故事,當然也少不了以聖經人物作題材的雕像,例如上圖中的一具聖母聖嬰的大理石像,若放置在西歐的羅馬天主教堂可能不算特別,但在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來說卻極罕見,因為即使在東正教堂內,聖母或耶穌雕像並不常見,較多的反而是壁畫和浮雕,所以這具穿上傳統聖母籃袍的大理石雕像極之珍貴。



冬宮除了因珍藏大量18、19世紀荷蘭畫派名作稱著外,也收藏了不少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例如上圖左陳列於米高安哲羅廳中的《縮著身子的男孩》,便是該名大師完成於1530年間的傑作。

值得一提的是,冬宮內還收藏了很多近現代藝術品,包括上圖右造型精緻有趣的瓷繪,原來是出自畢加索的手筆。此外,還有一大班印象派大師爭相展示各自的才華,包括畢沙羅、雷諾阿、莫奈、梵高、塞尚、高更,以及上圖中的這幅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巨製《舞蹈員》(The Dancer, 1910)。所以,即使只能花數小時逛冬宮,已經感覺像上了一課歐洲藝術史速成班,又或是翻閱了一本「精華版」的《藝術的故事》。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稻草B的《如果明天……》

向來很喜歡聽深宵的電台節目,享受真正的音樂、好歌,而且不時還會有意外驚喜,聽到一些早已被遺忘了的「老歌」,以及背後的故事。這次帶來驚喜的,是港台深宵節目「輕談淺唱不夜天」。



某晚聽張偉基主持的「輕談」,講到他在農曆年期間遊日本時,看到朝日電視台慶祝50周年重播了由稻草B唱出的《如果明天……》片段。「稻草B」是80年代初日本的一隊女子組合,成員包括高部知子、高橋真美和淳美。1982年她們在朝日電視台晚間的一個現場處境式喜劇演出(我諗應該係好似昔日《歡樂今宵》中的「蝦仔爹地」式現場喜劇,80年代應該幾興的),在結尾就寢前一起穿著睡衣登場唱出《青魚兄妹》,這歌是由板本龍一編曲,來頭不少,後來更高踞Oricon細碟榜第3位,總銷量達88.5萬張,令她們一炮而紅。1983年高部知子爆出「艷照風波」後宣布引退,剩下的高橋真美和淳美在翌年推出上面的這首《如果明天……》,同樣是在劇尾時唱出。

《如果明天……》
如果明天是晴天的話,想到
愛的人,就在那個地方等著
倘若明天下雨的話,想到愛的人,就在我的身邊
告別今天,在夢裏相會吧!
並且在心窗的旁邊,點起一盞燈
如果明天刮起大風的話,請將愛的人也吹來吧!
如果季節轉變了的話,想到愛的人,唱著那首歌
如果寫了信的話,愛人請來和我相逢
將今日的回憶,俏俏地留下來吧!
並且在內心的籬笆,讓栽種的花盛開
如果眼淚要流下來,想到愛的人,就會感到安慰!


《如果明天……》淺白細膩的歌詞,令它在1984年Oricon細碟榜連續6星期居首,總銷量達到驚人的97萬張,位居全年第1位,擊敗的對手包括﹕第2位安全地帶的《酒紅色的心》、第3位松田聖子的《Rock'n Rouge》(搖擺口紅)、第4及第5位The Checkers的《淚之點唱》和《悲哀嫉妒》,及第6位中森明菜的《十戒》,可謂勁到爆!

小時候的記憶總是難忘的!聽到張偉基播的《如果明天……》,腦海中又浮現出在那個仍冇電腦冇internet兼冇機打的年代裏,一面聽收音機一面做功課的影像片段。在那個日文歌hit爆的年代裏,《如果明天……》的旋律似曾相識(那時當然不會知道首歌嗡乜啦,甚至記不起歌名),是在夏妙然的節目裏聽到的?還是楊美琪、陳小芝?定還是鄭家輝?……好彩依家仲有「小白」同「張Sir」!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近半世紀最強月色

早前在家中巧合地影到「雙星凌月」的天文奇觀,不少blog友看後都話拍爛手掌。這次來到元宵夜,聽聞又會有半世紀以來最巨型的月亮登場,當然也不敢怠慢,吃飽飯後就「拿拿淋」取相機落街,選好個靚位,雖然拍不到「半影月食」,但影出來的月色也合格吧!



由於不想太過勞師動眾,只簡單在離家不遠一處橫跨城門河的橋上拍數張照片。同樣是城門河的月夜,不過今次就換了一個新角度,向馬鞍山方向取景。手上依然只是普通照相機,當然不會拍到天文攝影機鏡頭下呈現的「月海」啦!反而肉眼則可清楚看到月亮表面的陰影,相傳這些陰影就是吳剛砍極不倒的丹桂樹!

新聞報道稱,今年元宵夜看到的月亮,是自1957年以來最圓最大的,因為比中秋節時更接近地球咁話!1957年,我諗好多blog友還未來到地球吧(幾歹都話係啦,哈哈)。在這個陌生的年份裏,到底發生過什麼世界大事呢?翻查網頁,選來以下10件「當年今日」歷史事件來重溫一下﹕

1‧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中國首部電腦
2‧世界上首部酒精呼吸偵測儀在瑞典正式投入使用
3‧中國首度公演歌劇《茶花女》
4‧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展開
5‧毛澤東起草〈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友派分子進攻的指示〉,影響中國近代社會學術文化發展深遠的「反右運動」正式展開,包括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政法及教育家錢端升、畫家劉海粟、詩人艾青等皆被劃成右派
6‧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
7‧《人民日報》發表〈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文章中首次提出「大躍進」口號
8‧台灣著名導演蔡明亮及日本漫畫家高橋留美子出生
9‧國畫大師齊白石逝世
10‧《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膺奧斯卡最佳電影




看完一大堆歷史大事回顧後,再換另一角度賞月,分別是在昏黃的街燈下,以及月上柳梢頭的姿態。同一個月亮,52年來應該不會有太大轉變,然而在人世間,卻轉眼經歷了52個寒暑,當年的火紅年代,現在都變了過眼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