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達文西創意奇想:中@科學館

這次去科學館睇「達文西的創意奇想」展覽,除左大堆「摞你命三千」盞鬼發明機器外,其實仲有個小畫廊擺放他的曠世經典畫作。



雖然達文西小畫廊內展出的只是仿製品,但由於每幅油畫的名氣都相當大,所以也很值得一看。與前一部份展出的機械發明不同,此part主要陳列油畫,廊畫佈局亦甚具藝術館氣息,燈光明顯調得較暗,而且只集中到畫作上,對相機的考驗更大。上圖是展出的其中一幅達文西代表作《聖母領報》。



這幅《聖母領報》(又稱聖告圖)其實好耐好耐以前基爾都有談及過,不過相信只有少部份「老牌」blog友才會看過,有興趣or有時間不妨再click去重溫。其實近期基爾已甚少再寫這類題材的網誌,畢竟有興趣分享的blog友不多!Anyway,無時間就睇上面的簡介吧!



上圖是另一幅傑作《基督的洗禮》(The Baptism of Christ, 1472–1475),這幅作品之所以揚名於世,是因為畫於左下方那位金髮天使及部分山丘背景,同屬達文西當年在韋羅基奧工作室當學徒時親筆繪畫的,是其現存最早的畫作。



再看上圖左是《持康乃馨的聖母》(The Madonna of the Carnation, 1472–1478),現藏於德國慕尼黑的古代美術館(Alte Pinakothek);圖右是《岩洞中的聖母》(The Virgin of the Rocks, 1495-1508),這版本是來自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另有一版本在巴黎羅浮宮,之前談「聖母藍」時也提過此畫。





不能不提的當然還有下面這幅著名的《蒙娜麗莎》(Mona Lisa, 1503–1507),當年基爾去行羅浮宮時都有排隊去睇,感覺上畫的面積比想像中細,色調也較暗淡,放在一個防彈玻璃箱內,畫中展現了獨特「層次渲染法」技巧。



達文西在作畫前對面部的肌肉作了很多研究,以表現這位女性面上難以捉摸的神秘微笑。今次來港展出的雖然只是仿製品,但仍吸引大批人頭堆在畫前欣賞。





這次展出的《蒙娜麗莎》共兩幅,分別是修復前、後的面貌。《蒙娜麗莎》以往經多次修復,X光探測證明現存的蒙娜麗莎畫像後面還有3層舊版本,博物館的文物復修專家每次都要仔細研究怎樣修補才能保存其原貌。右圖是另一幅名畫《紡車邊的聖母》(Madonna of the Yarnwinder, 1501–1507),原作已佚。



全個畫廊最大幅的當數下面這幅《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 1495–1498),現藏於意大利米蘭天主教恩寵聖母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多明我會院食堂的牆壁上,原作是一幅濕壁畫,1980年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最後的晚餐》是達文西最舉世著名的畫作之一,它描繪了耶穌被羅馬士兵拘捕及釘十字架前,與十二門徒分享最後晚餐的情景。近年Dan Brown的流行小說《達文西密碼》更將此畫渲染成隱藏驚世啟示的藝術作品,令其名氣更盛。



最耐人尋味的是,不知為何科學館工作人員竟然安排將這幅大型作品掛在一處極狹窄的位置,畫的前面就是一條大圓石柱,若是現場欣賞當然問題不大,但如果要影此畫的全貌,難度則幾之高,鏡頭不夠wide的話就唯有用斜角度拍攝了。



咪以為達文西展覽咁快就睇完,尚有其他鬼馬實驗品留待下集再po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