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神樂院拜苦路@大嶼山

秋高氣爽又係登高旺季的來臨,喱次揀左大嶼山的教宗聖地走一轉。講的並不是遊客多過旺角的昂坪寶蓮寺,而係路途比較隔涉和人跡比較罕至的、位於愉景灣與梅窩中間一處山野間的熙篤會聖母神樂院!


上山的道路兩旁樹上掛起大十字架,設計成14站「苦路」,象徵耶穌受難時的14站

相比於以往只能在中環的港外線碼頭乘船,現在可循陸路入大嶼山,實在已經方便了不少,至少新界仔基爾毋須浪費太多交通時間,坐「E」車來到東涌再轉嶼巴,約個半鐘就到達愉景灣的起步點。由於是第一次行喱條線,所以沿斜路上山時最初還是走錯路,來來回回又問下人再兜兜轉轉終於找到兩旁有懸掛了十字架大樹的「苦路」,證明找對了路。


走入大門立即就見到一座中西合璧的聖母亭

正門內有一座很古雅的中式涼亭,在教堂或修道院看到中式建築感覺很特別,除了這裏之外,另一處較著名的就是沙田道風山。涼亭由6支紅色圓柱承托,綴以著名的「聖母藍」裝飾。如果係教徒、讀過天主教學校望過彌撒、去過外國教堂參觀或對聖像畫有認識的,相信對代表聖母無玷的藍色一定不會陌生。自中世紀以來聖母大多是以身披藍抖篷的形象出現在各地教堂壁畫或著名油畫上,包括15世紀達文西所繪的《Virgin of the-Rocks》(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至於神樂院這個涼亭內也有一尊聖母像,亭上的匾額還有「萬福瑪利亞」的字句。相信大部分blog友應該都不會懂得這句話有何特別之處,它其實是來自幾十年前流行的文言文版本《聖母經》﹕「萬福瑪利亞,滿被聖寵者,主與爾偕焉;女中爾為讚美,爾胎子耶穌,並為讚美。天主聖母瑪利亞,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候。亞孟!」相信依家已經無乜人仲會識念,基爾記得只有3、4歲時每天朝早返幼稚園,早禱時一定要集體念一遍,那時年紀實在太細,當然只是純粹「念口王」,根本就不會明白當中的意思,但細路仔的記憶力就是這般厲害,都了今時今日基爾仍可以背得琅琅上口(有可能基爾已是最後一代懂念文言聖母經的人,大可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各位blog友要對這舊「活化石」好好珍而重之喇)。


步向聖至的石橋上,欄杆也是塗上聖母藍的顏色,走在橋上時要保持清靜

說回神樂院,如果單單說「熙篤會聖母神樂院」大家可能未必知係乜,不過一講到十字牌鮮奶相信大家都一定會「哦~~~~!」一聲。冇錯,半個世紀以前這裏與薄扶林的修院一樣,擁有生產鮮牛奶的乳牛牧場。神樂院於1928年成立,最初是由河北正定河灘由26名司鐸組成,隸屬源自法國的熙篤會。後來國共內戰爆發,李博嵐院長率領修士南下香港,並於1956年遷到現址。據記述當初十多位修士來到大嶼山這片荒蕪之地修橋築路修建聖堂又開設牧場,幾經艱辛才能重建教會。


聖堂橋上寫了建橋的年份「1960」,橋下是湍急的小溪澗

如果有去過瑞士琉森的話,一定會走過橫跨琉森湖那條著名的木建Chapel Bridge,那條建於14世紀的木橋曾是歐洲最古老的橋樑,可惜1993年發生大火而盡毀,現時那條只是90年代重建的仿古贗品而已。這樣看來大嶼山神樂院的這條Chapel Bridge就古老得多,橋頭上寫了1960的字樣,原來已經有半個世紀歷史,橋下還有一條潺潺流過的小溪。可能由於四野無人格外寧靜,站在穚上真的可清晰聽到久違了的淙淙流水聲音。


神樂院聖堂很有法國南部小聖堂的色彩,圖左草坪為昔日的修士墓園

神樂院的聖堂其實只是一座低矮的單層平房,設計既簡潔又典雅。由於教堂內有信徒正在祈禱念經,實在不好意思四周圍拍照以免打擾他們的寧靜,所以稍稍停留後就繞往教堂的後園參觀。後園有一大片清幽的草披地,告示牌上寫著這裏原來是昔日修士的墓園。


聖堂臨海一方是陡峭的懸崖,對面的小島就是坪洲

繞過墓園後,眼前竟是一處豁然開朗的臨海懸崖,除了聽到到驚濤泊岸的巨響外,遠處還可看到飄渺於煙海霞霧中的坪洲。據聞昔日是有街渡來往坪洲與神樂院所在的大水坑,現在是否仍有則不得而知。


後園裏種植了不同品種的花卉 / 面向懸崖那邊的聖堂外牆

站在懸崖上,強勁的海風不斷由山崖下吹上來,一個站不穩的話真的可能會被吹落山,即使站穩陣腳也要抓緊帽子以防被吹甩,長頭髮的也要小心被吹甩髻!食完一大輪西北風後終於捱唔住,要走返入聖堂坐坐休息下,才再繼續上路。還要一提的是,上圖右就是面向懸崖一方的聖堂外牆,牆上有個極大的「TM」徵號,它其實就是熙篤會神樂院Trappist Monastery的簡稱。


聖堂後園外走過另一條白色的聖堂橋,就是修士宿舍

昔日經常路經的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記憶中也有這個「TM」大標誌。翻查資料原來50年代熙篤總長訪港時曾住過這裏,所以它與神樂院也算是有點淵源。可惜這座建於1919年的西式大宅園又成為大地產商的囊中物,於2003年部分建築被拆除以興建摩天豪宅大廈(再次要鬧鬧清水灣8號簡直係核突到震,與四周環境完全唔夾)。幸好神樂院是隱藏於大嶼山的深山裏,否則這處無敵大海景靚地皮一定又會令大地產商垂涎。


離開神樂院後,繼續越過高山又越過谷,走上個多小時的翻山越嶺「苦路」

由神樂院繼續往南走,盡是一片「無人地帶」的山嶺,除了間中會遇到一兩名穿戴得非常pro的行山友之外(基爾行山向來只是一般去街look無乜裝備),幾乎就只有天蒼蒼野茫茫伴隨而行,可以說是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而且也不用怕迷路,只要不去抄小徑,一路沿大路行就無問題。


在無遮無掩的落山路上可以望到遠處熟悉的銀礦灣和梅窩碼頭

行程尾段終於遇上了比較輕鬆的大落斜路,迎面就是月半彎似的銀礦灣,還有一座座低矮大廈的梅窩市區!雖然這天天色總是灰濛濛的,但因為終點在望還是掩不住雀躍的心情,邊行邊影好彩都無碌落山。不過正所謂「望山跑死馬」,由這處山坡望落去雖然似乎好近,原來也要成大半個鐘才到達梅窩碼頭,由這裏可循海路返回中環,也可像基爾那樣乘巴士返回東涌再循陸路回歸俗世繁囂。

《附錄》大嶼山愉景灣經神樂院至梅窩碼頭山徑路線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