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遺忘的卡式時光@葉德嫻

早前mp3失驚無神報廢了,間接又燃起昔日聽cassette帶的懷舊興致,還是舊東西襟聽一點!一盒盒cassette從櫃桶深處搬出來,確實有點似「出土文物」。先小心翼翼拭抹盒帶表面的灰塵,再仔細用火酒擦一擦唱機的磁頭,問題不大,昔日也經常做這種功夫,彷彿是聽cassette前必備的膜拜儀式,十幾年後的今天幾乎也沒有生疏……第一餅帶聽乜好呢?就這兩盒吧——騷靈女王葉德嫻的《第一葉》及《第二葉》。



兩盒帶的封面設計頗特別,一盒大大隻字寫上「Deanie」,另一盒則是「Ip」。對,連起來就是葉德嫻的英文名。不能否認香港樂壇確實「新不如舊」,80's黃金時期不論歌手類型及歌曲的題材品種都更百花齊放,至少當今樂壇就找不到一位歌手有能力(或實力)翻唱葉德嫻soul味十足的經典歌,想不懷舊都沒辦法!

說回《第一葉》和《第一葉》,翻查資料原來都是1995年出品,應是葉德嫻當年收山暫別樂壇的精選集,當中收錄的幾乎已經盡覽她在永恒及黑白唱片公司時代的好歌,比現在那些出完又出濫竽充數的精選碟要認真得多。先看《第一葉》個list,前4首已經好精彩﹕《千個太陽》、《星塵》、《倦》、《我要》,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是4種不同的感覺,Deanie的演繹完全駕輕就熟收放自如。接著還有經典的二女合唱歌《兩個女人》及搞鬼之作《情人Lift》。比較喜歡的還有日本味較濃的《愛情味道》及《樹上的小詩》,還有電影感十足的《再生夢》。



由於《第一葉》中並沒有收錄《明星》、《幸運是我》等Deanie的名曲,好明顯是有「後著」。果然,數個月之後唱片公司再推出《第二葉》,與前作同樣收錄了16首歌,比較喜歡的有《你留我在此》、《變》、改編自50年代美國黑人男歌手Sam Cooke《You Send Me》的《飄》、《不捨也為愛》、《紅紅絲巾》和《兩個女人》,前兩者都屬陳永良的作品,極具水準。

不能不提的是Deanie另一首滄海遺珠《不捨也為愛》,是電視劇《鬼咁夠運》的另一首插曲,當年的電視劇除了主題曲外,很多時都有幾首插曲。顧家輝寫的曲固然很有80年代電視劇歌曲的韻味,盧國沾的詞也很有老一輩填詞人講求的意境﹕「一片山一片海,我付過厚愛;一寸草滿地蓋,往日足跡所在。但我告別它,說聲再見,有些決定屬意外……」

一直也很鍾愛Deanie那把可以演繹出不同風格歌曲的聲線,要嫵媚的有 《輕輕嘆》、《橋》;要火爆的有《一千個討厭》;要落泊滄桑的有《邊緣回望》;要sweet的又有《心比蜜甜》。現在聽新碟,好多時聽半隻已覺好鬼悶,好想stop;但若聽《第一葉》同《第二葉》,你就會領略到乜野叫做「百聽不厭」!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給20年後的一封信

2029年的10月25日,給讀著這封信的你﹕

還好吧!仍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追逐一個人的夢想?
曾聽說老人家不會再發夢
我不相信
沒夢想的人生,你說有多可怕……




已到了重九登高時節
秋天和冬天去了哪裏?
依然是三十多度的三伏天
天氣報告說強颱風即將來襲
趕快拿牛皮膠布貼在玻璃窗上吧
還想看看深秋的紅葉?
不用擔心,我早已為你準備好相簿
讓你閒來可以翻一翻
在吉薩金字塔下的艷陽裏
你應該還能感受到無比的熱力
在羅凡尼米白皚皚的雪地上
你應該還能感受到溫柔的冰冷


毋須為失去青春的臉而落淚
因為我早己將它
埋藏在你的心底裏
毋須為失去的快樂歲月而哀傷
因為我深信
幸福的日子還在前面
只要你懂得去欣賞




不要忘了打開這部古董電腦
看看同樣古老的「永樂大典」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再寫網誌了吧
這都成為老人家的懷舊玩意了
每當夜闌人靜之際
伴隨著維尼鬧鐘在滴答滴答作響
躺在輾轉反側的床上
請你click入回應欄裏
看看二十年來這一貼又貼真摯的說話
相信,這艘滿載了甜蜜回憶
和溫馨支持的船
能將你送到明日美好的彼岸……


—— 給二十年後讀著這封信的你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大潭水塘百年古蹟@港島

香港水塘原來大都有上百年歷史,早前港府刊憲將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香港仔水塘、城門水塘及大潭水塘群6個戰前水塘共41項水務設施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當中大潭水塘群擁有最多的22項古蹟。古物古蹟辦事處已於大潭水塘一帶的行山徑增設古蹟展示板,介紹各項水務設施,成為全長5公里的大潭水務文物徑。


大潭篤水塘 / 遠處白色建築為364米長49米高的大潭道行車大壩,建於1917年

其實早在今年4月底時,已經來過行一次大潭水塘。不過當時正值梅雨時節,整程都要撐住傘子,雨勢還愈下愈大,所以就沒有拍什麼照片。6個月後重臨舊地,原來這裏已經升價十倍,已經成為法定古蹟,沿途還多了不少豎立在路邊的古蹟介紹牌(下圖),果然非常有效率,而且指示也很清晰。


圖文並茂的大潭水務文物徑指示牌,10個月前來時還沒見到

選擇沿用上次同一路線,由西灣河乘14號巴士,不需半小時巴士就駛過了巍峨的大霸,來到大潭道近大潭篤水塘的巴士站下車(上圖11「你在此」之位置)。不過緊記下車前要再拍一拍八達通,因為可獲分段優惠,只須$6.1,慳返$2.8,乎合慳得一蚊得一蚊的原則嘛!


在大潭水塘道口起步,展開水務文物徑之旅;當天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訊號生效

大潭行山徑的難度級別近乎「0」,遊人扶老攜幼來行也無問題,不少拍友更會帶同各式「重裝備」來一面行山一面影相,加上最近大潭聲名鵲起,慕名而來的攝影發燒友就更多,某程度上少了昔日的寧靜。不過也沒所謂,因為風景依舊令人心曠神怡,加上這日天朗氣清且秋風送爽,不論影相或行山都係咁excellent。


建於1907年的大潭篤水塘拱橋,共4座,建於水塘西面,採英式設計,以花崗石拱端托

大潭水塘原來只比最古老的薄扶林水塘(建於1860年)稍為年輕。由於19世紀中香港開埠後人口不斷上升,薄扶林水塘建成後仍不敷供水,到了1872年第7任港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上任後,便開始構思再興建一個規模更大的水塘,最終選址於港島南區的大潭灣,水塘建造工程始於1883年,至1917年大潭篤水塘建成,歷時34年,並於1918年2月2日由當時在任的第15任港督梅含理(Sir Francis Henry May)主持揭幕儀式。


山坡上的百年老樹,濃密的樹根攀附在斜坡上就如一張網 / 不知名的紅色小蟲

大潭水塘落成後,4個水塘儲水量合計達到900萬立方米,而規模最大的大潭篤水塘,就佔了近700萬立方米。沿大潭水塘道一直往前走,由於只有大道一條,毋須擔心會迷路,加上文物徑兩旁都種了不少大樹,雖然不像城門水塘般有這麼多白千層,但由於大部分都是百年老樹,且因吸收多年日月精華,大多枝葉都極茂盛,正好遮擋了猛烈的陽光,聞說12月深秋時份還有機會看到小規模的紅葉呢!


大潭中水塘的池水與天空同樣蔚藍,中間天空隱約可見的小黑點,就是右圖的麻鷹

走過了幾座歐陸味十足的花崗石拱橋後,就來到大潭中水塘。形狀比較狹長的大潭中水始建於1907年,來到這裏遊人少了一點,可以享受多一點閒情。原來除了薄扶林水塘一帶有麻鷹睇之外,大潭這裏也可以看到四圍自由自在翱翔的麻鷹。


大潭中水塘人煙較少,沿途鋪滿不少枯葉 / 站在古老石橋上眺望兩邊風景最爽

秋日來行大潭,由於中水塘一帶遊人較少,連地上堆積的落葉似乎也較多,踏在上面會沙沙作響。沿路再次走過一條又一條的古老大壩與石橋,恍如穿越了一條又一條時光隧道,想像著百年前遊人也是踏著同一條路,感覺很特別,如果相信輪迴轉世的話,心裏一定會不其然諗﹕「上一世有否來過這裏呢?」


大潭水塘的靚景可媲美日本上高地的大正池,各位又覺得如何?

10月的大潭雖然漸見秋意,但尚未見到大量紅葉黃葉出現,可能與全球援化有關吧!水塘一帶仍翠映處處,似乎與上次4月來時差不多,不過就少了一點點迷濛的霧色,換上了更清新更sharp的景致。同行友人看到這片靚景時也嘆為觀止,還稱與日本上高地的大正池不遑多讓呢!


秋日艷陽的倒影,竟帶一點寒意 / 右面這張確實有一點大正池的神髓

下午時份的太陽似乎不太熱,意味著秋天終於來到了!實在太正啦!也是最適合「復出」行山的時節。最近看不少blog友的大作,也紛紛推出了各式「行山系列」,《永樂大典》這裏當然也不執輸,立即貼出大潭之行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大潭副水塘的秋色亦甚迷人而寧靜,不少釣魚友會專程來垂釣一整個下午

不知不覺又hea行到了大潭副水塘,完全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除了那漸漸西移的太陽。來到這裏已差不多走了一小時,大伙先在塘邊的涼亭小歇,飲下水食小小乾糧又坐埋一圍傾下近況,超正!至於我,當然還要肩負起影相重任啦!


有逾百年歷史的維多利亞城界碑 / 大潭副水塘水壩 / 泛起一片秋日銀光的湖面

始建於1904年的大潭副水塘,原來也有不少古蹟,包括上圖左的維多利亞城界石石碑,已有逾百年歷史,是香港開埠初期中西區一帶的維多利亞城邊界,以往行山步行上太平山頂時,在路經的龍虎山郊野公園行山俓上也見過幾塊這種石碑,但原來大潭副水塘邊這裏也有一塊呢!至於上圖中見到四四方方那座就是大潭副水塘水掣房,長形那條石橋其實就是副水塘的高壩,現在全部都成為法定古蹟。


萬綠叢中找到一點紅,實在太幸運了 / 新簇簇的文物徑介紹牌 / 大潭副水塘的小飛瀑

香港的天氣不及日本、韓國般四季分明,也很難看到漫山紅葉的景緻。這次來大潭,在萬綠叢中也幸運地看到一點紅(上圖左),似乎在靜靜告訴你﹕秋天已經來了!水塘旁邊樹立了大大的指示牌,說著副水塘的歷史,同時也在說﹕政府係有做野架!至於上圖右則是副水塘的低壩,高度與水平面幾乎一樣,池水涓涓的流過水壩,不斷往壩底衝刷下去,儼如一片小瀑布,相信雨季時會更澎湃。


近鏡看看大潭副水塘的小飛瀑 / 建於1904年的副水塘水挈房 / 大潭水塘獨有的石砌輸水道

立走過了大潭副水塘之後,不需10分鐘又來到了大潭上水塘。落成於1888年的大潭上水塘又叫大潭水塘,它在大潭水塘建築群中年紀最老,水塘附近也有不少19世紀的「真古董」,包括以往去南歐旅行經常會見到的古羅馬式輸水道,不過在大潭水塘這裏見到的,只是一個「迷你復刻版」,卻也甚具羅馬神髓。


大潭上水塘獨有的仿古羅馬式石砌輸水道,已有逾120年歷史

大潭上水塘條綿延逾百米的仿古羅馬式輸水道,位於水壩西南面的小山丘後,以厚混凝土板建成,並以特製模塑石墩及柱子承托,全港就只可以在這裏找到,絕對是只此一家的珍貴古蹟。在鏡頭下,靜靜躺臥在湖面的輸水道,也極具美態!若再加多一點想像力,或者會以為自己正身處南歐的湖泊間。


上水塘邊的小瀑布 / 平靜的湖面景色令人迷醉

在如斯這般美景的襯托下,當然要現一現身。哈哈哈……不過其實都幾晒!就在憑欄處的對岸,遠遠的赫然發現了一條小瀑布!水量雖然不多,卻為平靜的湖面增添了一點動感,算是整個上水塘區的一個「亮點」。


凝住了時間的沿湖靚景

雖然不想離開,不過斜陽在勸說距離日落已不遠了,還是再邁開步伐往前走吧!不過沿途還是不斷卡嚓卡嚓的按動照相機。同行友人在問﹕「嘩,你一路係咁影,已經影左幾多張呀!」立即看看相機的顯示,原來竟然也影了百幾張。一般在本地行山,Gael只會帶張256MB的細卡,所以百多張相幾乎也已經佔了三分之二儲存量,所以餘下行程要忍一忍手了。


建於1904年的上水塘水掣房,粗厚的花崗石牆在斜陽下更見古樸粗獷

Moonwalk來到了大潭上水塘的大壩時,遊人又開始多返一點,有不少人在壩上垂釣,也有人帶同愛犬來散步,甚為愜意。上圖左的石磚塔是同樣列為法定古蹟的上水塘水掣房,它位於大壩的中央,建於1904年,至於大壩則有90呎高、400呎長,採用獨特的樓梯式建築,有別於香港其他水塘常見的斜坡式堤壩。


大風坳交匯處 / 大潭上水塘夕照 / 林蔭夾道的冷氣走廊

離開大壩後,立即踏上難度系數微升至「1」的上山路段。不過毋須擔心,即使平時沒經常行山的人,相信也能應付自如。在山徑上,還可不時回頭欣賞大潭水塘的靚景,若襯托上日照的鹹蛋黃,相信更加正!沿路一直hea行上山,即使久疏戰陣,也不覺得太索氣,可能因為林蔭夾道之故;也因為樹蔭茂密,原來這條山路也有「冷氣走廊」之美礜。即使是盛夏來這裏行山,也能感受到襲襲涼風云云。


串珠環蝶 / 阿勃勒

行行下,同行友人突然發出一陣驚嘆聲。抬頭一看,原來路旁有一棵開滿了串串白花的樹,樹上還有大群蝴蝶飛舞,有的則在花間採蜜,確實蔚為奇觀!真係咁大個仔都未試過在自然環境中,見到這麼大群的蝴蝶啊!翻查資料,原來這種蝴蝶叫做「串珠環蝶」,主要棲息於華南及中南半島以至印度一帶,在香港的郊野公園也很常見。至於那棵開滿一串串黃花的樹,相信就是阿勃勒,主要生長於南亞、中南半島及華南一帶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它還有幾個很動聽的名字﹕金鏈花、黃金雨、婆羅門皂莢,香港則稱它為豬腸豆或牛角樹。阿勃勒屬落葉喬木,而且生長迅速,一般可長至10至20米高。


柏架山道上的180度遼闊靚景,勝過干德道的十幾億豪宅

睇完蝴蝶繼續上路,不需30分鐘就走完了上山的路段,大伙兒在大風坳小休片刻後,隨即起程下山吃飯去。沿柏架山道一直往下走,可見到樓高70層、成枝大杉般的One Island East,還有西灣河一帶的住宅大廈,遠看還可見到維港對岸的油塘、藍田和觀塘一帶,不過由於暮色漸濃,就拍得不太清楚。


北角鳳城兩道菜﹕辣鹽鮮魷及乳豬生腸併盤 / 蔡瀾題字「回味無窮」 / 劍雄哥也來開餐

坐「叮叮」來到鳳城時,已經是晚上7時多,先上去開位,再會合其餘幾位專程來參與飯局的友人。這間鳳城算是老茶樓,樓面不算大,大圓桌子也放得密密的,客人又多且喧鬧,幸好可以霸到一張甚「隱閉」的桌子,彷彿自成一角,感覺不錯!叫的菜式也不是太特別,所以僅影了上面兩道菜,而且味道也不見特別出色,所以不太明白蔡瀾寫的「回味無窮」是揶揄還是只作應酬老闆而矣!比較特別的,是見到「劍雄哥」黃浩然同老婆與幾名友人在隔籬張台食飯,黃浩然真人比上鏡瘦,也不算太高,應該未到6呎,幾乎沒什麼星味,當然亦冇妹妹仔上前索取簽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