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俄羅斯謎旅程之十

只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聖彼德堡,標誌著昔日沙俄走向興盛的光輝年代,原來它的「龍穴」竟然是在一個沼澤上的小碉堡?


一場金融海嘯相信令不少人打消外遊念頭,在這段「艱難時期」,閒來最好的節目就是翻翻舊相簿,重新檢閱一下旅行的老照片止下癮,當作是再去了一次吧!當看到遊俄羅斯的舊照時,才省起不應讓「俄羅斯謎旅程」系列的blog爛尾,因為其實好戲還在後頭呢!好吧,反正暫時都不會有外遊打算,就的起心肝再次為它延續下去,也讓自己再喚起此行的美好回憶。

翻查紀錄,「俄羅斯謎旅程」上次寫到聖彼德堡的戰艦阿芙樂爾號,就從這裏再起步吧!有人說看蘇聯的歷史要去莫斯科,看沙俄的歷史則要到聖彼德堡,確實該市仍保留了不少17、18世紀沙皇時代的歷史名勝,除了阿芙樂爾號外,當然還有到訪聖彼德堡的發源地——彼德保羅要塞(The Peter and Paul Fortress)。




17世紀末18世紀初,沙皇彼德大帝在歷時21年的北方戰爭中力挫瑞典,打通了進出波羅的海的要道,1703年彼德大帝為了穩守這個軍事要塞以防瑞典軍反撲,於是在涅瓦河右岸一片沼澤上的兔子島上,修築了一座六棱體碉堡,就是彼德保羅要塞。為了防禦敵軍,古堡的城牆高達12米,厚4米,沿涅瓦河一面長700米。

古堡內最搶眼的,就是1712年建成的聖彼德保羅大教堂,即使在對岸的冬宮,也可清楚看到它那高達122米的尖頂鐘樓。這個金光爛燦的尖塔直至1950年代,仍是聖彼德堡市內最高的建築。然而這支恍如避雷針的尖塔建成後便一直多災多難,經常受雷擊,但有本事有膽量爬上去維修的工匠卻少之又少,1830年就有一名巧手工匠,僅以繩子攀上塔尖修理被雷電擊中受損的十字架,並被載入史冊。



聖彼德保羅大教堂是一座早期的俄羅斯巴洛克式教堂,雖然論宏偉程度,稍遜於歐洲的梵蒂岡、米蘭等大教堂,但內裏富麗堂皇的裝飾絕不失禮,一盞盞璀璨的大型水晶吊燈加上瑰麗奪目的黃金雕塑及銅像,幾乎以為是去了皇宮參觀一樣。當中以正廳裏的聖像畫最金碧輝煌,上面畫了耶穌傳教的情景和受難情況,周圍則雕刻了神像,表情皆栩栩如生。

這座大教堂也是沙皇的陵寢,從彼德大帝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都安葬於此。這些沙皇陵墓基本上只是一具大理石棺,沒有什麼地下室或陪葬品,只是簡單放置在大廳中,石棺前只有一塊大理石墓碑刻著沙皇的名字、生卒年而已,每位沙皇旁還有皇后的石棺,簡單的程度令人感到意外,與金碧輝煌的大教堂形成強烈對比。沙皇之所以不下葬入土為安,原來也是東正教的傳統。



除了是軍事據點及沙皇的王陵外,彼德保羅要塞還是國家監獄,在堅固的圍牆內還有設很多陰暗、潮濕的單人囚室。第1個被關入獄的,是彼德大帝之子阿列克謝。他因意圖篡位被捕,在獄中被父皇下召勒死。此後不少俄國革命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寧哥哥烏里揚諾夫等皆被囚禁於此,及至1905年高爾基也曾因發表革命傳單文章被囚禁在要塞內。

走出大教堂,要塞內其實還有偌大的院子。在大院裏信步遊逛,會看到一座裝飾著石柱和航海女神塑像的白色亭子,稱作「俄羅斯海軍之父小屋」,裏面擺放了一艘據說是由彼德大帝親手製造的木船,還有展出彼德大帝昔日用過的家具和器皿,以及聖彼德堡建城初期的古董珍藏。



時至今日,兔子島上的彼德保羅要塞仍放置了不少古老大炮車,還有其他蘇聯時代的軍用物資,靠近要塞旁的涅瓦河邊,也停泊了不少古老的三桅戰艦作招徠,部分船艙裏已改建為餐廳、展覽廳或紀念品店,但若單從外觀看,仍能展現出百多年前沙俄海軍艦隊的威勢。



彼德保羅要塞的6座棱堡,象徵著彼德大帝與5名將軍當年為沙俄開創的盛世,設於棱堡四周的3000門大炮,曾為抵禦千百萬外敵而堅守城池,包括二次大戰時期擊退了納粹德軍長達900日的圍攻,相比起被斯大林及蘇軍閃電棄守的首都莫斯科,古都聖彼德堡似乎更讓俄羅斯人感到驕傲。難怪今時今日,每逢中午12時,彼德保羅要塞的奈富什金棱堡大炮仍會按傳統發射一枚空炮,向全城市民報時,也彷彿要讓後人銘記古都昔日的光榮。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50年一遇「夜空的微笑」

一年容易又到了12月!2008年,一個中國人覺得好有意頭的年份數字,卻發生了不少令人不開心的東西﹕年初經歷了華南大雪災、四川大地震,年尾又來一個金融大海嘯,股市狂瀉之餘,執笠裁員之聲此起彼落,走到街上,似乎也是愁眉的人多,嘻笑的人少。好彩,這晚在家中無聊倚近窗邊看書,無意間抬頭一望,竟然看到了一張「笑臉」,莫非真的是天降祥瑞,否極泰來!



礙於攝影器材太過拙劣(當然拍攝技術也好不了哪裏去),只是隨手找來家中的老爺相機,再Set定定個迷你腳架,就在窗前拍了以上一張有趣相片。用了最盡的ISO400,曝光近1秒,畫質雖是有點粗糙,「笑臉」總算看得真吧!燈火璀璨的城門河岸,似乎也沒有蓋過「雙星凌月」的艷光。上方的木星與稍低的金星都非常光亮(在「東方之珠」這個大城市,晚上處處都是霓虹燈「曬爆」如白天的嚴重「光污染」情況下,仍能在這樣澄明的夜空中見到這樣閃亮奪目的星星,已屬罕見),再加上呈淡紅色的一彎新月,彷彿是塗了口紅的仙女斜展笑臉呢!

翻看報章、網頁等資料,這個「天空的微笑」天文奇觀,平均每50年才會出現一次,而且又要碰巧是天朗氣清的晚上,一生中可能大概只會看到一至兩次。他朝若有機會再與這張俏臉相逢打聲招呼的話,已是一名老公公了!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活地亞倫《情迷巴塞隆拿》

向來非特別愛看Woody Allen的電影,但不能不承認他拍的戲總會有一種吸引人的慧黠與幽默,而且也不能不佩服這位年逾七旬老導的魄力。之前走出美國拍成了「倫敦三部曲」(《迷失決勝分》、《塔羅牌殺人事件》及《迷失愛與罪》),這次進一步跨越英倫海峽,走到歐洲大陸南岸的巴塞隆拿,與西班牙風情來一次crossover。



在英國,活地亞倫能拍出倫敦的暗陰沉鬱色彩;來到陽光燦爛的地中海岸,他同樣能掌握巴塞隆拿浪漫迷人的魅力。《情迷巴塞隆拿》(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兩位女主角史嘉莉祖安遜(Scarlett Johansson)與莉碧嘉荷爾(Rebecca Hall),從一開始由紐約飛抵巴塞隆拿機場,到後來穿梭市內各處高迪建築名勝及大街小巷,令人幾乎以為活地亞倫當上了巴市的旅遊宣傳大使,簡直就是一齣愛情版《大地任我行》。在老活的鏡頭下,聖家教堂(La Sagrada Familia)、奎爾公園(Parc Guell)及米拉公寓(Casa Mila)等高迪建築,都美得令觀眾彷彿要立即買機票,親身感受那裏的迷人景致。

活地亞倫電影最煞食之處,可能就是其抵死的對白。史嘉莉與莉碧嘉分別飾演的Cristina和Vicky,到達巴塞隆拿即去夜蒲,在餐廳遇上飾演不羈藝術家Antonio的查維爾巴頓(Javier Bardem)。後者竟三唔識七地上前兜搭雙姝到外地旅行和上床,思想保守且講求實際的Vicky立即暗窒巴頓飛擒大咬;對愛情充滿浪漫想像與期待的Cristina卻竟一口答應。最後3人真的結伴同行,還發展出一段三角戀。



活地亞倫又怎滿足一段簡單的三角戀,戲軌發展至中段又多添幾節分叉感情線。Cristina的未婚夫突然飛來巴塞隆拿要與她結婚,加上Antonio的前妻Maria(彭妮露古絲Penelope Cruz飾)又突然回來再續前緣,搞出的離離合合N角戀看得令人有點啼笑皆非又憫憎,最後以神經質Maria的一槍作結,戀人們重新各自歸位,Cristina、Vicky與未婚夫返回紐約的「現實世界」,巴塞隆那的Antonio和Maria又因為沒有了雙姝的「潤滑劑」而再離異收場,似乎一切也沒發生過一樣。

戲橋不說穿太多,以免又被blog友責罵「仲駛去睇架咩!」不過從電影風格上,明顯老活很著意捕捉西班牙人的浪漫熱情和文化風味,「十三點」式的彭妮露古絲演得就比史嘉莉及莉碧嘉搶鏡,查維爾巴頓演的情聖也令人又愛又恨。當然戲中玩的男女男或女男女同性異性戀,相比最擅玩同性戀雙性戀、人妖、神父同志、孌童、性虐待等戲橋的西班牙鬼才名導艾慕杜華而言,實屬小兒科。



話說回來,若去過巴塞隆拿的人,看《情迷巴塞隆拿》時相信會更加興奮。戲中Vicky與Cristina甫到巴塞隆拿後,第一處去遊覽的地方就是聖家教堂。有別於歐洲各地常見的哥德式、羅馬式大教堂,出自西班牙近代建築名師高迪(Antoni Gaudi,1852-1926)的手筆、屬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聖家教堂,單從外觀看已經別樹一幟,其森林式支柱及拱頂,盡顯高迪建築的大自然本色。

聖家教堂最具特色的是東、西、南3道大門,分別為「誕生門面」、「受難門面」和「榮耀門面」(尚未完工),預計每道門設4座鐘塔共12座鐘塔,代表12門徒,中間還有6座高塔,其中4座代表福音作者馬太(瑪竇)、馬可(馬爾谷)、路加、約翰(若望),一座代表聖母瑪利亞,一座代表耶穌基督,以170 米高的耶穌塔最宏偉。由於工程資金的來源主要靠捐款,善款多少直接影響工程的進度,所以教堂自1882年奠基修建地下室起,至今歷126年仍未竣工。然而,聖家教堂卻是僅有的尚未完工已被列入世遺的建築(2005年)。



除了聖家教堂外,Vicky與Cristina兩位「旅遊大使」還帶觀眾去到另外兩處「高迪名勝」,分別是可盡覽巴市靚景的奎爾公園,以及擁有波浪式外牆和別緻天台煙囪雕塑的米拉公寓。這兩組建築物比聖家教堂更早列入世遺(1984年),其鬼斧神工的建築特式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奎爾公園雖然並沒有像「迪迪尼」或「海浪公園」等各式各樣的機動遊戲,但它的奇幻感絕不遜於這些主題樂園。位於小山丘上的奎爾公園建於20世紀初,可以說是「爛尾」的豪宅樓盤,高迪只完成了公園部分。最具特式的要算是主入口,石階旁就是著名的馬賽克蜥蜴噴泉。沿石階而上,還有市場廣場瞭望台、如長蛇陣般的彎曲座椅和石柱,以及兩棟如童話世界的房子,都是奎爾公園的代表作。園內還保留了高迪的故居,現已成為高迪博物館。



至於坐落在巴市中心區的米拉公寓,其波浪形的外牆,配合扭曲迴繞的陽台欄桿,就如原始人在山邊開鑿出來的洞穴居所,也有人覺得像蜂窩,展現的依然是高迪最拿手的曲線自然美學。至於開放公眾參觀的天台也絕不能錯過,天台上豎立了一座座造型獨特雕塑煙囪,即使現在看來依然潮爆。



不能不提的還有「shopping聖地」蘭布拉斯大道,偌大的行人專區可說是巴市的女人街,各式紀念品都可以在這裏買到,還有不少街頭賣藝者即席表演扮銅像或其他雜耍等,走得累了渴了,也可到街旁古式古香的噴泉汲水。下次若再遊巴塞隆拿,可能還會有多一個節目,就是搜尋《情迷巴塞隆拿》的各個拍攝場景!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暗戀蓬萊桃花源@大阪

走過了寧靜古鎮,翻越了壯麗山川,這次日本之行霎下眼又到了尾聲,以重回大城市大阪作結。由金澤乘巴士沿北陸高速公速往南走,左邊是一片蒼翠的國見山,右邊則是泛起片片夕陽金光、一望無際的日本海,似乎是向大自然告別,迎接繁華鬧市的分界線。



由金澤返回大阪,確實有點依依不捨,因為象徵了行程要來到最後一站了。本來有意乘JR火車,不過領隊發現乘巴士也不過是4個多小時,車費卻平了一截(4300円,約311港元),上車後還發現比坐飛機還要舒適,仲有戲睇,早前網誌中寫的《穿梭時空地下鐵》,就是在這程長途車看的呢!看完戲不久,原來已經過了京都,半小時後約晚上8﹕30,大伙兒已在大阪鬧市下車,再乘千多円來到難波的Swissotel(14700円兩晚,約530港元/晚,算是超值)。



由於酒店就在大阪難波的鬧市內,步行十多分鐘已到心齋橋,所以大家放下行李,就立即落樓去醫肚。心齋橋可說是大阪的銅鑼灣,來到餐館雖然已差不多十時,但沿路的商店街或餐館內都逼滿了人,幾乎在日本整個行程中也少見這種熱鬧情況(而且確實又都幾熱,與之前的山區很不同)。由於吃完就回去睡覺,所以只點了簡單的二人前冷面、炸雞件及橙汽酒,埋單只1940円(約140港元),真係抵到痺,而且味道也不錯呢(也可能是肚餓吧)!吃飽飽後,還可以去24小時營業的唱片店逛個圈,當散散步消化一下,才回酒店沖涼睡覺去。

很奇怪,每次去旅行都會好早起身,很想感受一下晨曦的清新氣息。這次旅行中,在上高地便4點半起身睇日出,在松本則5點半起身去松本城公園晨運(真係好似退休伯伯咁),在白川鄉也是5點半起身去行山呼吸晨霧靈氣。反而在香港,由於工作關係(唯有賴呢樣,唔賴自己懶),日日睡到日上三竿出動鑊剷都鑊唔起果隻,香港的晨曦係點,可能要回憶起返學年代才找到。



每次去旅行之所以好早醒來,一來可能是早睡(通常12點左右,因為冇電視冇電腦嘛),二來就是環境比較靜,睡得較好。在大阪8時多起床已是最晏的了(平時都未轉側),9時多來到酒店下的大街,已看到不少人乘車坐地鐵之類的趕上班(酒店的地下商場就是地鐵難波站),在御堂筋求其找了一間麵店,在門口用售票機點了一客200円(約14港元)的豆腐卜拉麵作早餐。之後再一直往前走,經過了久仰大名的「彈珠機舖」,還看到白天的固力果廣告牌(晚上的較靚),穿過道頓堀橋,平靜的道頓堀川(上圖右)比城門河還要窄,不過在鬧市中卻甚具特色(試想想若旺角中央有條河,一定臭到暈啦)。

行下行下到了10時多,心齋橋的一整條購物街,還有0101、崇光以及香港已結業的大丸等百貨公司都先後開門,加上又是大減價周,一眾女團友都立即鳥獸散分頭血拚,頓時有被「遺棄」的感覺,即管也不執輸去逛波鞋店shopping一下,反正仲有一點「彈藥」。大約到中午12時,鎖定目標後忍手不買,因為另有「加遊」景點,就是乘地鐵去大阪城,若帶住一袋二袋戰利品當然不太方便。



由難波站乘地鐵往大阪城附近的森ノ宮站其實只有5個站(車費230円,約16港元),但因兩站屬不同線(難波在御堂筋線,需要在本町站轉中央線再往森ノ宮,而且行得頗遠,比港鐵尖東站行往尖沙嘴站還要遠),幸而指示尚算明確,所以不消20分鐘就來到目的地。貴為德川幕府時代的京畿大城,大阪城比之前去過的松本城(烏城)及金澤城(白城)都要宏偉。樓高5層的天守閣,每層飛簷畫樑都鑲嵌滿金銅瑞獸雕飾,金碧輝煌氣派非凡,故有「金城」美譽。



16世紀末日本戰國晚期,豐臣秀吉在石山本願寺遺址修築大阪城,成為全國第一大城,以顯示「首都」的雄厚實力。每天徵用大約數萬民伕參與工程,至1585年大致完成天守閣主建築。德川幕府掌權後又於17世紀初重修大阪城,及至昭和6年(1931年)第3次修葺重建,由傳統的木結構改為先進的鋼筋水泥建築,成為現今的規模。現存的石垣、多聞櫓、千貫櫓及焰硝藏等古代軍事兵庫都是德川幕府時代的古蹟,大阪城亦被列入日本的國家文化遺產。

由於之前去松本城沒時間入天守閣內參觀,這次來到大阪城當然不能再錯過登樓的機會,門票雖然貴一倍(600円,約43港元)也要去見識一下日本傳統城堡的內部結構。不過原來除了外觀較有「復刻味」外,內裏基本上與現代的大廈差不多,還加裝了升降機,陳設也不似白川鄉的合掌屋般具傳統風味,因為由地下至7樓都已「活化」成為歷史博物館,介紹400多年來由豐臣秀吉至現今大阪的歷史,還收藏了不少戰國時代的武士刀及盔甲等。最特別的是上圖右的投射式微縮模型影像展覽屏,以「真人」演員的影像投射進模型屋中,演出不同的歷史故事,在香港的博物館便從來未看過,非常新奇有趣。另一不容錯過的就是登臨8樓最高的瞭望台,可圍繞天守閣360度盡顯覽大阪景致,遠至六甲山、生駒山,近至東南西北護城河、城內的梅林桃園,還有迎賓館及修道館、大會堂及音樂廳等等,都盡收眼底。遊完天守閣已是下午3時左右,立即又去了公園內的麵店吃400円(約29港元)的拉麵醫肚,上圖的「牛奶仔」捧雪糕的公仔就站在店外。



離開大阪城公園前,順道還逛逛旁邊的豐國神社。相比遊人極多的大阪城,豐國神社似乎更顯出其「佛門清淨地」的色彩。豐國神社與大阪城一樣始建於16世紀末,是為了祭祀豐臣秀吉而興建。後來神社毀於戰亂,至19世紀明治時期才重建,現時寺內仍保存了不少仿唐建築,並收藏了不少豐臣秀吉曾使用過的遺物,以及日本「狩野畫派」名作《豐國祭圖屏風》,全都是國寶級文物。



遊完古蹟返回心齋橋,立即去買了心水「戰利品」,才不過5時多,返回酒店梳洗後會合團友再出動,去道頓堀一帶「覓食」。其實之前已打算去著名的かに道樂(螃蟹道樂)試一試長腳蟹的滋味,店前一隻張牙舞爪的巨型機動長腳蟹也成為全條街的焦點,所以一定不難找到。該店開業至今已超過45年,也可說是老店,但門面一點不老,至於價錢也不算太貴,上圖的超豐富長腳蟹餐收費4935円(約350港元),已包括了一大隻比整塊臉還要大一倍的長腳蟹、芝士焗蟹蓋,湯、飯自然少不了,還有海鮮燒、雪糕甜品……(仲有其他的已忘記了)等等,整頓飯吃了差不多兩個鐘,老實說論份量還絕對夠兩個人吃的呢!



由於回程乘的是下午機,所以在大阪第3天的早晨仍有時間再去覓食。由於之前一夜吃了長腳蟹大餐足足飽了一晚,早上起來自然要吃清一點,於是走到酒店附近的黑門市場買生果。聞名不如一見,看到貨架上超巨型且紅卜卜的蜜桃、還有巨峰提子、富士蘋果等,真係有點口水流,不過價錢都幾貴(一小串巨峰提子已六、七十港元,不過每粒都好似乒乓球咁大)。行完生果街後,大伙兒又走去吃今次之行最後一碗拉麵,再返回酒店收拾行裝,坐難波開出的關西機場鐵路直達機場。當火車經過長長的鐵路大橋來到海中心的機場時,感覺挺特別的,算是向身後漸漸遠去的日本海岸線道別,也為這次旅程畫上滿有詩意的句號。〈 おわり〉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暗戀蓬萊桃花源@金澤

在白川鄉的寧靜舒泰環境中洗滌完心靈後,約早上11時又要再乘巴士上路,繼續往日本阿爾卑斯山北麓走去,一直來到本州北部濱臨日本海的金澤。雖然只是短短約兩小時車程,景觀卻與之前的上高地、高山和白川鄉等山區大有分別。位於石川縣金澤平原上的金澤市,環境豁然開朗,而且確實地如其名,恍如泛起片片金光的古城。



有400多年歷史的金澤,坐落於野川和犀川之間,自1582年前田利家遷入設加賀藩後開始發展,至18世紀江戶時代已躍升至最高的一百萬石大藩,人口逾10萬,是當時僅次江戶、大阪及京都的日本第4大城市。雖然自明治維新後人口不斷南遷至太平洋沿岸城市,金澤目前仍有逾45萬人口,穩踞北國的第一大城市。



由於留在金澤的時間只有半天,所以約中午來到市中心後,即走到附近一間酒店「博懵」暫寄存行李,大伙兒立即又沿大街步行約15分鐘,來到近江町市場先醫肚。沒錯,在日本不少「街市」都是吃東西的好地方,價錢平之餘,選擇又超多,而且又新鮮。由於大家都餓了,就求其鑽進一間食店坐下,見店內也有不少本地人幫趁,相信也不會太差。打開menu一看,價錢也不貴,於是點了上圖的一碗蟹子海鮮魚生飯(2500円,約190港元)配海鮮麵豉湯,即大快朵頤。

滿足口腹之慾後,當然又要去開開眼界之慾,立即走去旁邊著名的金澤城逛逛,一來又可順便散下步,還可走走尾張町、橫安江町等古街。尾張町有不少百年老店,有點似高山的古街;橫安江町則有很多售賣傳統工藝品的店舖,包括已列為文化遺產的染織「加賀友禪」,還有融匯粗獷繪畫風格與鮮豔色彩的「九谷燒」陶瓷,以及用金澤金箔製作的工藝品。上圖則為金澤別院,分東西院,是金澤70多間佛教寺院之一,展現金澤作為中世紀日本佛教重地的輝煌歷史。



由於其他團友對逛古城興趣不大,都走了去shopping,所以就獨個兒看地圖穿插大街小巷(首次有「一個人在途上」的lonely planet感覺),來到古老的金澤城。正如大部分日本的著名古城一樣,金澤同樣也有一座古老城堡。始建於1546年的金澤城,本來是日本佛教派別一向宗的本願寺別院,後來加賀藩主前田利家擴建為主城堡。城中原本也有如松本城一樣的天守閣,樓高5層,但1602年遭雷擊焚毀後,又經過5次大火,最後終沒有再重建,只保留現存的石川門城廓、部分護城河、菱櫓、橋爪門續櫓、五十間長屋等古建築,整座建築物主要採用木製及入榫方式建造。此外,它那灰白色的瓦頂也非常奪目,即使在盛夏暑天仍好像披上一層白雪似的,與披上黑瓦的「烏城」松本城對比,兩城一黑一白相映城趣。



入城前先走過石川門,現存的石川門是1788年大火後重建的,是金澤城公園接連旁邊兼六園的入口,門前是一條高十多米的石橋,橫跨城前的大馬路。走進石川門,映入眼瞼的是超大的前園「三之丸廣場」,以及城堡東邊的菱櫓和西邊的橋爪門續櫓。所謂「櫓」,是指擺放兵器的倉庫,高3層的塔樓側是瞭望台;再加上橫貫中央、全長達70米的五十間長屋(同屬兵庫大樓),所以即是天守閣已毀,依然感受到古時金澤城的雄偉氣勢。

離開金澤城,穿過了石川門石橋,再去到旁邊的兼六園。被譽為日本三大名園之一的兼六園(另兩個為岡山縣後樂園及茨城縣偕樂園),是加賀藩的「御園」,取名「兼六」,其實是依據中國宋朝詩人李格非所著的《洛陽名園記》所述,名園必須兼具「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六大概念而修建,門票只300円(約23港元),但看看手表原來已經3時多,所以只簡單在園外兜了一圈就要離開,要趕返JR站會合團友,再乘4時多開出前往大阪的巴士。



大伙兒在JR站會合後,再到站旁的酒店取回行李。本來有意乘JR火車返回大阪,不過領隊考慮過乘火車(之前沒買JR pass)比巴士貴(巴士票價4300円,約328港元),而且巴士車程也不過4小時,為了慳返「彈藥」回到大阪繼續「血拚」,所以決定乘巴士。雖然不坐火車,但由於巴士站也是在火車站旁,返正還未到巴士開出的時間,所以順道逛逛火車站內的商場,發現站內也有不少現代設計及藝術建築,與外面的古城風貌迥異,似乎這裏又是一座「神奇時間廊」呢!〈つづく〉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暗戀蓬萊桃花源@白川鄉

離開了古風盎然的高山,一行人繼續上路,乘個多小時巴士(車費2400円,約177港元)來到另一處群山環抱的人間桃花源「白川鄉」。說這裏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絕對不跨張,在這個恍如被時光遺忘了的寧靜小村莊,沒有令人目眩的霓虹燈、沒有繁囂的馬路、沒有叫賣聲,也沒有石屎森林,有的,只是一間間簡樸的合掌屋。



在這次旅行前,白川鄉這個名字只曾在無記電視劇《最美麗的第七天》(鄭嘉穎、周麗淇主演)中聽過,聽說該劇部分場景是在那裏拍攝的(播出時沒看過,後來才在網上重看片段,原來是冬天雪景實地拍攝的呢)。此外,對白川鄉唯一所知的東西,就是這裏於1995年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乘著巴士繞過一座又一座峻嶺,穿過了一條又一條隧道,突然眼前豁然開朗起來,遠處是長滿雲杉的山麓,山谷下則是一片同樣綠悠悠的水稻田,加上綿綿細雨,美得令人屏息靜氣,生怕輕微的呼吸聲都會打擾了四周的寧靜環境。

在巴士站下車,冒著毛毛雨,打起傘子兼拖著行李篋,沿著一條長吊橋走進荻町,雖然是有點狼狽,卻沒有令人煩厭的感覺。置身在這種恬靜舒泰的環境中,相信脾氣再暴躁的人,也不會有半點火氣吧!幸運地,預訂的民宿「幸工門」原來就在村口(領隊又記一功)。大伙兒安置好行李後,約只是下午三時左右,趁天色還算亮,立即拿起雨傘及相機,走到外面去感受一下合掌村的風情。



白川鄉的荻町已有百多年歷史,目前仍保存了百多間江戶時代的合掌屋。合掌屋是指以茅草蓋頂的日本傳統民房,由人手建造,全屋不用一根釘。由於屋頂呈「人」字形(方便卸走冬季時的積雪,以防壓毀屋頂),形態如兩手合握,故稱「合掌屋」。60年代白川鄉興建水壩,村民恐怕古老村莊風貌受破壞,於是在1971年成立了「白川鄉荻町村落自然環境保護會」,才將這片淨土保存下來。



荻町內其實只得一條大街,橫貫全村東西,兩端山坡同樣是雲杉樹林。比較特別的是西端的展望台,那裏其實是一處高地,可鳥瞰全町景致。雖然一直下著雨(有時甚至幾大雨),卻仍忍不住要冒險拿相機出來,拍下煙雨濛濛的白川鄉靚景,還有在香港已經非常少見的水稻田,以及有合掌屋圖案的渠蓋。



有山必有水,除了有壯麗的雲杉山林和靜寧的村莊景色外,白川鄉也有一條「神奇小溪」,名叫庄川。它的小支流遍佈全町大街小巷,有的在民居前流過,有的則引入了翠綠的水稻田,初時遠看以為那是普通坑渠,還看到有村民取水灌溉或洗毛巾之類的,心想﹕「唔係卦,用坑渠水來洗毛巾咁核突!」走近一看,才知原來是非一般的坑渠。與其說是坑渠,不如說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比城門河乾淨不知多少倍),還設有小水閘、水車和小瀑布。再睇真點,嘩!竟然仲有錦鯉魚添……唔係嘛!擦下對眼……真係無睇錯喎,仲有相為證添(下圖)!



沿小徑走遍了整個荻町,大約也只需兩個多小時,也有不少食店、紀念品店、小商店等,然而滿眼所見,所有東西都可說是「零污染」的﹕「坑渠」小溝沒有半點污水垃圾,巷陌、山徑上沒有什麼膠袋紙巾吹來吹去,空氣沒有半點灰塵,耳邊除了蟬鳴鳥聲外,也沒有半點噪音。瀟澆走一回,彷佛心靈也洗滌淨化了。



回到民宿內,立即洗個熱水澡,便又開飯了。在這種日本傳統合掌屋民宿內吃飯,也是第1次。這次當然也要入鄉隨俗,穿上和服盤膝坐在榻榻米上。然而飯吃了一半已經受不了,不是飯菜不合胃口,只是因為腳痺難耐,又要屈著肚子,實在太辛苦了,要不時站起來舒展一下筋骨,才能繼續吃下去。

吃過晚飯,雖然只是七時半左右,但由於鄉郊晚上四周黑漆漆的,沒什麼好看,房內除了床舖,就沒有什麼陳設了,也沒電視可看,唯有看看當天拍下的照片來消遣,又或與同行友人促膝夜談一會兒,9時多周公已嫁到(記得小時候返鄉下試過8點幾上床睡覺),加上紙窗門外滲進陣陣涼意,索性縮進被窩中呼呼大睡。



早睡自然早醒,但估不到五時半已經醒來(算來也睡了8個多小時),平時在香港做開夜鬼,五時半可能還未睡呢!簡單梳洗後,冒著6月清晨的涼意(絕對無誇張,真有點12月香港清晨時份的寒意),又忍不住走出去再次「洗滌心靈」。

清晨時份的白川鄉荻町,與下午時又有很大分別,街上遊人更少,在小路上踱著踱著,恍如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個,冷清得來又沒有不安的感覺,也不怕會有賊打劫,因為極目所見也鮮有人影。由於前一天來到時不斷下雨,不太方便拍照,就趁這個晨早雨勢稍停,來補拍返一些靚景。沿途所見一草一木雖仍是昨日模樣,卻因為經一夜毛雨洗擦過,綠蕨草彷佛更嫩綠,紅玫瑰彷彿更艷紅。



心靈洗滌完後,又到醫肚的時候。沒錯,清晨出去時並沒有吃早餐,因為民宿老闆也未起身嘛!外面走一圈再回來,也不過是7時多(平時還在好夢中)。吃過早餐後,大家收拾好行李,還未到出車站乘巴士往下一站的時間,索性就在這間偌大的合掌屋民宿內四處逛逛。看看正門上掛著的歷史簡介,原來這間「幸工門」是荻町最早開設民宿的合掌屋,初時是接待來白川鄉修路的工人。大屋始建於300年前的江戶時代,最近一次大規模修葺是在1990年,當時動員了全町村民來重鋪草屋頂。正門牆上還張貼了一幀白川鄉冬夜的相片,真有點芬蘭聖誕老人村的味道,還隱約聽到它似在向人呼喚﹕「約定你下次冬天白雪紛飛時再來啦!」〈つづく〉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遺忘的卡式時光@許冠傑

講左咁多英文、日文歌,係時候要講講真係由細聽到大的粵語流行曲了吧!不過咁多年來廣東歌手如恆河沙數,點樣開頭好呢?我諗如果由「歌神」Sam Hui許冠傑講起,相信唔會有人反對吧!

許冠傑其實也是唱英文歌出身的,六十年代他就曾組成Lotus蓮花樂隊。以前也很愛聽他的英文歌,例如翻唱Robby Benson的《Blue Balloon》就是經典之一。在重溫他的廣東歌前,不如先聽聽以下這首有好青春的家燕姐參演的經典MV《Interlude》,也是Sam Hui經典歌中的經典。

講返廣東歌吧!若要數粵語流行曲鼻祖,相信一定係1971年的《鐵塔凌雲》。這首由阿Sam的哥哥許冠文填詞的名曲,時至今日三十多年來,一直是香港金曲中之金曲。《鐵塔凌雲》之所以歷久不衰,是因為歌中寫的「港人遊子心態」,真係三十幾年來幾代香港人共通的「移民」特點。《世事如棋》寫的是「人生多變人面叵測」的人生老哲理,但歌詞古雅﹕「若顰若笑難辨心中意,似比幕前做戲」,這些脫胎自古詩詞的歌詞,在Sam Hui不少歌中都有套用。

雖然許冠傑被譽為歌神,但原來在網上找他昔日的經典流行曲MV絕對不容易,可能是年代畢竟太久遠了吧!不能錯過的,還有許氏兄弟主演的1975年電影《天才與白癡》中的插曲《天才白痴往日情》。

除了《世事如棋》、《杯酒當歌》之外,許冠傑其實還唱過不少經典「勸世歌」,例如《浪子心聲》、《莫等待》、《學生哥》之類。除了文縐縐的「仿古」情歌和說教歌外,Sam Hui其實也有一些寫得較具現代感且真摯動人的情歌,當中的《印象》肯定是代表作。

許冠傑另一首很特別的歌《獨上西樓》,單看歌名已知脫胎自南唐詞人李後主的名作,「無言獨上西樓,殘月正當頭。何時復與卿遊,腸斷百般愁。才與你剛分手,轉眼又到深秋。痛念舊情淚滿眼,空悲嘆緣太暫……」活像是舊詞新唱。但最有趣的是,歌曲本身是來自Bee Gees其中一首很出名的歌《Holiday》。用中國古詞配上鬼佬樂章,確實是很大膽的「實驗」呢!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暗戀蓬萊桃花源@高山

睇完朝霞,在酒店吃過早餐後即收拾細軟,離開「不吃人間煙火」的上高地。上午10﹕30左右大伙兒乘巴士經平湯轉車,穿越了連串「時光隧道」和跨嶺吊橋,來到另一和風盎然的古鎮「高山」。



由長野縣西陲的上高地來到岐阜縣北部的高山,車程其實不算太遠(約兩個多小時),但車費也要4920円(約357港元)。幸而公路依山而建,穿過不少羊腸隧道,還要跨越幾十層樓高的吊橋,秀麗的山川靚景絕對不會令人打瞌睡。到達高山巴士總站才1﹕00左右,一行人拖著行李越過一條大街,不需3分鐘就找到酒店Country Hotel(4700円一晚,約340港元)。安置好行李後立即展開行程,去逛逛高山著名的三町古街及高山陣屋(上圖)一帶的古蹟。



酒店與巴士總站及高山JR火車站,其實都非常近。在站旁的遊客資訊中心外,張貼了一幀搶眼的秋季「高山祭」海報,上面印滿了各式古雅的山車巡遊大轎。「高山祭」是日本三大傳統祭典之一(另外兩個為鎌倉祭及彌生祭),高山祭可分為春天(4月中)的山王祭及秋天(10月初)的八幡祭,可惜到訪時是6月底,正好是春秋兩祭之間,緣慳了這個傳統盛典,唯有等下次吧!



高山與南木曾、妻籠宿、松本、上高地一樣,也有一條小河流經市內,名叫宮川(上圖左),跨越宮川的一條髹上鮮紅油漆的古橋,就是著名的中橋,連接起古老的城下町兩岸。建於16世紀的高山城下町,有「飛驒中的小京都」的美譽(飛驒是岐阜縣古稱),當中的「三町古街」保留了一系列傳統和式木結構民居,屋檐相連,裝在移窗外側的出格子古意盎然,比妻籠宿的古街更大更宏偉,遊人亦更多。時至今日,不少民居大多已改建為仙貝店、味噌店、漬物店、工藝品店甚至旅館等,售賣各式傳統食品和紀念品,賺遊客生意。



除了紅色的中橋外,沿宮川的古街依次還修建了筏橋、柳橋、鍛冶橋等,各髹上不同顏色,風格亦各異。上圖頂的一幅全景照,就是在中橋上拍的宮川景致,潺潺溪流映襯夾岸垂柳,彷彿將300多年的時空都凝住了。

由於時間不多,在古街穿梭走了一圈,只選了當中數間有趣的「名店」參觀,包括上圖這間售賣飛驒著名特產「山車酒」的老店。其實古街上的這些店舖,雖說是賺遊客生意,但絕對不是什麼LV、Gucci、Armani、Prada之類的名店街,也不會見到「7仔」、「麥記」之類的便利店及食店。全條街大多是已有逾百年歷史、沿襲自江戶時代的地道老牌商號。這間售賣山車酒的老店與街上其他老舖也一樣,表面上是一間商店,但其實也是歷史博物館,因為店內除了賣酒的櫃位外,還設有甚具特式的「歷史廊」,講解其家族逾百年的釀酒史,並陳列了古老的巨型釀酒桶和傳統蒸餾裝置,以及古雅的榻榻米品酒區。



除了「老店歷史博物館」外,三町古街上還有很多小店,售賣經典的五平餅(一種糯米軟燒餅,味道較淡,其實不太好味,約5港元)、豆沙包、綠茶雪糕之類的小吃。此外也有一些茶寮、味噌湯店等,像古代的露天茶座,也有不少遊客光顧。行至街尾還有一間「藤井美術民藝館」,建築外貌也甚古雅。古街上還不時有仿古人力車經過,專載遊客觀光,車伕還會串演導遊沿街介紹老店史蹟。



除了三町古街外,順道還遊了位於宮川另一岸的日本國家級遺產「高山陣屋」。始建於17世紀晚期的高山陣屋,百多年來都是德川幕府管轄飛驒領地的衙署。到了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後,陣屋仍是負責管理當地行政、財政及警政等事務的官府。戰後日本政府於1969年將飛驒縣事務所搬離陣屋後,歷時達270多年的高山陣屋官廳才正式關閉。其後陣屋經過3次大規模修復及整理,耗資達20億日圓(約1.5億港元),才能將江戶時代唯一遺留下來的衙署古貌完整重現眼前。



離開了高山陣屋,再向下一個古蹟景點國分寺進發,途中穿過了不少新舊參雜的大街小巷,路旁還有一些神社,以及仿照高山祭巡遊而豎立的飄色像,所以雖然這次在高山看不到這個盛大祭典,卻仍感受到一點點高山祭的熱鬧氣氛。



高山市其實不算大,大部分古蹟景點都只需步行十多二十分鐘便可到達。由三町古街、高山陣屋等向高山火車站方向走,也只十多分鐘便到了飛驒國分寺。與繁囂的三町古街相比,國分寺確實是「清淨地」,不僅遊客少,四周圍的民居也出奇的寂靜,只有陣陣蟬鳴在耳邊迴盪,更顯寺院庭園的寧謐。這座始建於聖武天皇年代(約公元729年,即中國唐朝玄宗開元年間)的古剎,是高山最古老建築物,後來本堂與七重塔毀於戰火,僅剩下園內一棵高40米、有1200歲的老銀杏樹見證千古風流世情變幻。及至14世紀室町時代,才重新興建本堂主殿;至於現有的三重塔,則是1821年江戶晚期於原七重塔石基上重建的。



遊畢國分寺,暮色漸濃,又到「醫肚時間」。領隊原打算帶大伙兒到高山最著名的老字號食店「丸明」幫襯,嘗嘗飛彈燒牛肉的滋味,然而向當地人問路時,卻經常見他們打出「X」手勢,心知不妙,最後在國分寺旁找到丸明店,門上竟掛了無限期停業的告示(後來返回酒店看電視,見新聞報道中經常有丸明老闆在記者會上向市民鞠躬道歉的片段,睇漢字估估下才知是丸明涉出售假飛驒牛肉被查封)。大家正茫無頭緒之際,路經一間鞋店入內逛逛,順便問問老闆夫婦有乜好介紹,他們就推介了上圖這間山武飛驒牛肉燒烤店,心諗﹕「地道老街坊推介的,應不會老點吧!即管去試試看。」

山武店的門面和店內陳設其實不算太「高貴」,但見店內也確實有不少街坊光顧,相信也不會太差。與丸明店一樣經營飛彈牛肉燒烤的山武店,老闆是一名四十多歲的「陸軍裝」大叔。大伙兒一進門,他即熱情推介其飛驒牛,說是比神戶牛還要矜貴、美味的牛肉,且是直接由牧場購入,強調絕非丸明的「假貨」,還會出口到台灣的牛燒店。一桌6人姑且點了兩大塊牛肉作網燒,其他的冰綠茶、玄米茶都是任斟任飲的,埋單計18384円(約1400港元),算是食得最豪的一餐,卻也是最回味的一餐。即使現在事隔數月,再睇返上面幾幀飛驒牛燒的特寫照片,彷彿仍能嗅到香噴噴的烤肉味,還嘗到那種入口即溶的鬆軟幼滑口感呢!〈つづく〉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暗戀蓬萊桃花源@上高地

這次去日本前,不少同事好友都會問﹕去shopping嗎?噢!日本全國大減價的日子就到了呢!記得去逛公司。當然單單去shopping,又怎能吸引到在下,出發前聽醒目領隊介紹,這次的重點節目是「行山」,心想﹕唔係卦!山長水遠去日本行山,真係無聽人講過喎!到底值不值得,以下自有答案。



無法等到松本城早上9﹕00的開放時間入城堡內參觀,確實很可惜。但聽醒目領隊講,由於松本往下一站上高地的巴士班次較疏,錯過了9﹕30的就要等下午了,若太夜到上高地,可能「損失」更大!於是一行人回酒店匆匆吃過早餐後,又拖著行李到對面的巴士總站賣票上車。由松本往上高地其實不太遠,車程約3個多小時,車費2400円(約172港元)。沿途穿越了不少高山險嶺、湖泊水庫、河流等,風景已靚得令人目不暇給。日本阿爾卑斯山區,果然是名不虛傳。



上高地位於長野縣西部的梓川上游,由穗高連峰、燒岳及常念山脈等環抱,是海拔達1500米(約3座太平山)的小盆地,屬日本中部山嶽國家公園範圍。由於山路崎嶇難行,這裏長期與外界隔絕、人煙稀少,但四處的山林湖泊蘊藏極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中國的九寨溝相似,同樣保留了原始自然森林生態,而上高地這個名字,另一層意思就是「神賜予的禮物」。19世紀英國傳教士兼登山家華特韋斯頓(Walter Weston)來到上高地時,也被這一大片白樺林、落葉松原始森林及靛藍湖泊深深吸引,加上海拔逾3000米的穗高連峰等雪山群作背景,他還以為是來到了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回國後於1896年出版了《日本阿爾卑斯山登山及探險》一書,迅即令上高地聲名大噪,成為日本熱門行山旅遊聖地之一,也令這個人間仙界被冠以「日本阿爾卑斯山」的美譽。



下車地點原來就在預訂了的大正池酒店旁,一行人安置好行李後,下午1時多便急不及待立即來到行山徑起點「大正池」。其實酒店就在大正池旁(所以也很貴,要14000円,約1000港元一晚),可180度盡覽大正地的天然靚景,湖邊淺灘及小碼頭都在酒店5分鐘步行範圍內。究竟有幾靚?上面的相片也看到了吧!



大正池其實是一個堰塞湖,1915年6月由於附近的燒嶽發生火山爆發,大量泥石流將梓川堵塞,形成一片大湖泊,由於當年為大正4年,故稱為大正池。回來後看書,才知原來湖中的幾棵枯杉也很聞名,原來湖面一帶原來也屬森林範圍,然而火山爆發形成堰塞湖後,樹木被湖水淹浸枯死,剩下枯樹幹一直屹立至今,若再加上燒嶽與穗高連峰倒映在湖面上,便形成有點Tim Burton式的、如夢似幻的迷離景致,也成為上高地極具代表性的風景區。



離開大正池再往前走,穿過了一排排古樸的木道及叢林,約半小時便來到了另一個小湖泊「田代池」。沿途看路牌簡介,上高地有植物逾百種,包括蓮花、杜鵑、細杆羊鬍子草等,當中還有不少珍稀物種,包括上圖的6瓣百合(原來一般百合品種只有5瓣,這也是來到上高地才學懂的,平時也沒留意到)。

田代池比大正地稍細,但由於遊人不算多,同樣恬靜秀麗。由於田代池下有溫泉噴出,即使是嚴冬期間,湖水也不會結冰。由於霞澤嶽的河流不斷注入泥沙, 使得田代池正逐年縮小,而且池底的枯葉連年堆積,部分地方已經變成濕地。



除了大正池、田代池、明神池等幾片湖泊外,沿梓川前行途中還可走過幾條古雅木橋,包括田代橋、穗高橋及河童橋。當然那不是青馬大橋式的鋼筋水泥大橋,木橋設計完全融入四周的自然環境,當中以河童橋最宏偉,也是上高地眾多橋樑中最具代表性的。河童橋是一座木製吊橋,從橋上往上游望去,並排聳立著西穗高嶽、奧穗高嶽、前穗高嶽、明神嶽等海拔3000米高的山巒。若朝下游望,則可看到燒嶽。流經密林間的梓川,沿河風景也很優美,絕對是拍照的聖地。著名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名著《河童》,就是以上高地與河童橋為題材。河童橋附近的紀念品店,也有出售印有芥川龍之介及河童橋風景的紀念品。

河童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虛構生物,源自日本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關於河童橋名稱的由來, 有人說是因為這裏有一處適合河童生活的深淵,也有人說是以前沒有該橋時,村民將衣服頂在頭上過河,看上去就像河童,但真正答案仍是個謎。從岸邊也可走下去梓川河邊,若將手放進從附近終年積雪的山嶽流下來河水中,即使在盛夏季節,也會感到很冰冷。



來到河童橋時,已是傍晚5﹕00左右,由於暮色漸濃,已趕不及再前往更遠的德澤,況且已走得有點累,大伙兒遂折返大正池酒店,不過沿途依然有不少外國行山旅客背著大背囊及營帳往前行,相信是到德澤露營吧!真的佩服他們的勇氣。事實上傍晚時份這裏一帶已有點涼意,入夜後相信更靜更冷。

由於聽醒目領隊說,絕不能錯過上高地的破曉晨曦景致,一行人回酒店梳洗及吃晚飯後,便立即上床睡覺去。翌日清晨4﹕00多,即使要離開溫暖的被窩確實有點難度,但也要告訴自己一定要起來看晨曦中的上高地。然而一打開酒店大門,也被迎面襲來的一陣香港初冬般的寒氣弄得打了幾個「冷震」,相信清晨大正池湖畔一帶的氣溫只有15、16度吧!但也迅即精神為之一振,什麼睡意也全消了。況且擺在眼前的,就是上圖這一片極出名的晨霞仙境。事實上,湖邊早已有不少攝影發燒友比我們更早來到,還set好晒腳架狂拍照。

站在煙霞迷離的湖畔,耳邊除了間中傳來雀鳥的啼叫聲外,就只剩下一片寧靜。一切事物、時空彷彿都凝住了,生命的脈膊似乎也停住了。真的會令人有點懷疑,自己眼前的到底是真正的景象,還是躺在酒店床上做的夢境?〈つづ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