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歐陸風情沙面島@廣州

除了之前提過的石室教堂之外,blog友Hermit279提醒廣州還有一處甚具異國風情的老牌旅遊熱點,就是當年也曾到此一遊的沙面島。



沙面島位於荔灣區,原本是珠江上的一個小沙洲,所以廣州人稱它作沙面。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後,沙面島劃歸英法兩國租界,其後兩國積極擴建小島,並陸續在島上建立領事館及金融商貿機構等,不少外國人也聚居到島上,形成廣州版的「十里洋場」。時至今日,不少外國官方機構仍設於島上,如波蘭及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等。此外,大街小巷中還有不少哥德式教堂及修葺整齊的英式花園,百多年來令沙面一直保持這份獨特的歐陸情懷,現時沙面的西式建築群已列為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區。

當年來到沙面,感覺上比澳門舊城區的歐陸味還要濃厚和完整。雖然它與廣州市只有一河之隔,但島上的寧願街道和沙基涌河岸的悠閒氣息,與煩囂的對岸形成強烈對比。再加上聳立島上的沙面露德聖母教堂及基督堂,還有大街兩旁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和雅致的花園、小噴泉等,說它是中國的西堤島也不算誇張。

某次看到一些香港老照片,昔日三、四十年代港島的維多利亞城(中、上環一帶),其實也甚具沙面這種十九世紀的歐陸風情,可惜後來商業高速發展,大批維多利亞式建築如香港會、太子行、歷山大廈、中環郵政總局等先後拆走(只餘立法會大樓、畢打行和被搬到赤柱的美利樓倖免),中區這份歐陸色彩才日漸褪色,而沙面則能夠將這段歷史的畫面,在這個「小島時間囊」中凝住吧了!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梅嶺登山古驛道@韶關

欲罷不能,繼續翻看這本有趣的旅行舊相簿。上次看過遊珠璣古巷的老照片,這次再往北走遠一點,來到真正的粵贛邊境﹕梅嶺,邁開腳步踏上「古驛道登山之旅」。



中午在梅嶺山腳吃過簡單的農家菜後,就立即踏上登山路。前文寫到遊珠璣巷的經歷時,也提及過梅嶺的古驛道,它一直是連接嶺南與中原的交通要塞,素有「嶺南第一關」之稱。梅關本稱「大庾嶺」,是嶺南五嶺之首,海拔746米,因驛道兩旁廣植梅樹,每逢臘月隆冬梅花盛放時,處處暗香盈徑,風景美不勝收,故又稱梅嶺。由古至今梅嶺一直吸引無數詩人墨客前來觀景賞梅,吟詩作賦,揮毫刻碑,可說是嶺南的老牌風景區。漢末詩人陸凱《贈范曄》詩中有謂﹕「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當中提及送贈的「一枝春」,正是梅嶺古驛道上的梅花。

梅嶺古驛的歷史,與珠璣巷一樣可追溯至秦朝。話說公元前214年,趙佗奉秦始皇命率領50萬秦兵經過梅嶺入粵平定百越,就在梅關嶺口設置「橫浦關」。及至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派遣將軍庾勝領兵南下征伐南越國時,在嶺上設關築寨,因當地山勢似稟庾(糧倉),故又稱大庾嶺。及至唐代名相張九齡奉詔再擴建這條古老官道,將它變成為寬2丈(約5米)、長30華里(約8公里)並鋪砌了青鵝卵石的驛道,還於道路兩旁廣植松樹和梅樹。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南安知軍蔡挺修築梅嶺關樓拱門,並於關門北向江西及南向廣東兩面門額分別刻上「南粵雄關」和「嶺南第一關」牌匾,一直保存至今。

與攀登丹霞山的「絕壁」相比,沿梅關古道的暗斜卵石路漫步而上,其實只是小兒科級數,甚至比起走香港郊野公園的步道還要輕鬆。由山腳走到合嶺隘口的梅關,記憶中也不過兩小時。當年遊梅嶺雖然未逢梅花盛放的季節,但山路其實也不愁冷清,因為沿途會遇上不少自由行遊客,有些由廣東這邊走過去,也有很多由江西那邊走過來,來來往往的遊人不其然令人想起昔日肩摩轂擊的商旅,差的可能就只是身上一襲長衫馬褂吧……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老爺隨身聽當時興

早幾日唔知點解部mp3突然壞了,買返一部?!又好似好戇居,畢竟依家部mobile的功能都夠用。算啦!都係遲D再諗……突然醒起早排有blog友提起過聲寶GF-777同先鋒小路寶,這些超級「古董機」因為歷史實在太悠久,從來無見過佢地的「廬山真面目」,只在網上見過它們的「老照片」。不過,古董Walkman同埋Discman都仲有一兩部珍藏,立即就去翻箱倒籠,將歲月的回憶再次掘出來。



聽聞昔日潮人會托住777同小路寶去沙灘fung機,真係佩服到五體投地,因為部機的斤?都唔少野!後來音響的發展漸趨迷你化同個人化,這些超級巨無霸就逐漸成為歷史文物,今時今日要再買一部,確實並非易事。說回上面這部「珍藏」的Sony Walkman吧!好不容易才在櫃桶的雜物中將它「挖掘」出來,讓它重見天日,先抹抹表面的灰塵,再用火酒清理一下磁頭,按下play掣,竟然仲work!唔好浪費,又拿來玩下先。

在80、90年代的聽歌黃金時代裏,記憶中曾經擁有過4、5部Walkman,現存這部應是80年代晚期的產品。體積方面,它其實比第1代的Walkman已經細了很多(第1代Walkman的size大蓋如現今的netbook咁上下),而且仲有mega bass(重低音),不過就沒有auto reverse(自動反帶);售價方面,如果沒記錯大約是3、4百蚊咁上下。由於其他幾部早已因為年代久遠積勞過甚先後報廢賣了給收買佬,所以時至今日唯一仍健在的就只剩這部Sony Mf。藉得一提的是,「Walkman」這個名字似乎是Sony產品的專利,因為其他品牌如AIWA、National、Panasonic、Sharp……全部機面上都不可印上Walkman字樣,某程度上這也是當年選購Sony機的原因之一。



隨著80年代晚期CD時代的來臨,使用cassette的Walkman開始式微,潮人突然全部擁去追捧Discman這種新產品,上面這部Panasonic就是90年代中期的產品,也是家中碩果僅存的一部。顧名思義,Discman就是播CD的「隨身聽」。記得Discman初推出時其實不太好用,因為它受CD本身的size影響,所以機身一定不會太細,而且「抗震」能力弱,經常會跳線。到後來經幾代改良後,才推出10秒、40秒以至無限抗震功能的Discman,算是一大突破,然而攜帶不便始終是Discman的致命傷。後來雖然一度出現過體積較細的MiniDisc Walkman,算是Discman的迷你版,然而網絡世代的閃電來臨令mp3火速冒起,所有Walkman、Discman、MD機全都難敵mp3這個超級競爭對手,統統成為歷史的名詞。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珠璣古巷尋根源@南雄

上次回憶了「勇攀丹霞山」的有趣經歷,下山後繼續往東北方向走,車程不用2小時便來到臨近江西省的粵北小城南雄,再往北走10公里左右,就是著名的「入嶺之驛」珠璣古巷。



所謂「珠璣古巷」,並非一條冷巷這麼簡單,否則也不用大費周章長途跋涉坐車來遊逛。翻看這本旅行老照片簿,當中有一張微微發黃、站在鵝卵石鋪砌而成的鄉村小街拍下的照片,還可見兩旁古老樸實的瓦頂磚舍,就如小時候回鄉探親時住過的那種古老村屋,甚具雲南麗江或山西平遙古城的風範。珠璣古巷的歷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據《直隸南雄州志》載:「周末越人徙此。」可見當地最早的「移民」可能是南遷而來的越人。後歷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原大亂,南來尋找安穩居所的中原人陸續增多。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8世紀初),嶺南名相張九齡開鑿梅關驛道,其後南遷的中原人更多,珠璣巷很快就成為這條古驛道上的一個商業重鎮。至於珠璣巷名稱,相信是源自公元9世紀初唐敬宗在位時,珠璣巷有族人張興七世同居家庭和睦,獲唐敬宗賞賜珠璣絳環而得名,珠璣巷也因此又稱「敬宗巷」。

到了11至13世紀,中原先後飽歷金人及蒙古鐵騎蹂躪,大批移民隨宋室不斷南遷避戰亂,大部分都是經梅關驛道翻越大庾嶺,聚居於珠璣巷一帶,並開荒墾田定居下來。據考證,南北走向的珠璣巷發展到了元明、清初的高峰期,人口已逾千戶,聚居了約160多個姓氏族群,南來北往的達官貴人、富豪商賈及文人墨客更是絡繹不絕。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6世紀末)廣東新會進士黃公輔《過沙水珠璣村》一詩有謂:「長亭去路是珠璣,此日觀風感黍離;編戶村中人集處,摩肩道上馬交馳。」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9世紀中葉)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亦有這樣描寫珠璣巷的情景:「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可以想像當年這條鵝卵石大街,曾幾何時是五戶一樓、十戶一閣,兩旁的酒肆客棧鱗次櫛比的「古代彌敦道」。

清末以後,由於現代鐵路及公道陸續落成,連接粵省與外地的交通日益發達,珠璣巷作為扼守南北商業交通要道的角色逐漸消褪,居民亦陸續南遷珠三角一帶甚至赴海外發展,這條古巷又變成現今的寧靜小村落。站在大街上,除了進出古巷的宏偉城樓外,似乎已很難再感受到古驛站昔日商旅馬車往來的熱鬧盛況,大街兩旁餘下的就只有老村民擺出來曬晾的臘鴨、臘腸和鹹魚等土產。此外,在珠璣巷最有趣的「玩意」,就是隨找屬於自己姓氏的宗祠。珠璣巷現時還保存了幾十間宗祠,當中包羅了大部分廣東人的氏族,「陳李張黃何、歐周龍馬麥、史廖林白蔡」雲集,部分宗祠除了擺放祖先神位外,本身也是一間氏族歷史展覽館,祠內除了展示古時的家具陳設、庭院弄堂外,還陳列了恍如《清明上河圖》般的詳細《族譜》,供外地回來尋根的廣東人翻查細閱,極具歷史價值。也由於要挨家續戶去「串門子」,當年在珠璣巷雖然只是簡單一逛,但晃眼間穿梭古今,也花了大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