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西北綠野追蹤@覲廷書室

離開了宏偉的鄧氏宗祠及其旁邊的愈喬二公祠之後,來到今次西北行的尾聲——第9站的覲廷書室及清暑軒。這兩座古建築同位處屏山文物徑的中段,前者是錦田、屏山一帶林立的私塾之一;後者則是專為到訪當客席講師的博學鴻儒而設的居所,難怪同樣書卷味十足!



覲廷書室建於清朝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當時正值鄧氏最鼎盛的世代,文教昌盛,書室林立。覲廷書室是鄧氏二十二世祖鄧香泉為紀念先父覲廷而建。該書室除了培育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外,還是祭祖之地。雖然英軍於1899年進駐屏山並一度以覲廷書室作警署及理民府,而且科舉制度亦於1904年廢除,但覲廷書室仍奉行它的教育使命,作育屏山一帶的鄧氏子弟直至第2次世界大戰後。

覲廷書室採中國傳統兩進式建築設計,中央設有庭院。與吉慶圍及聚星樓一清,書室同以清代流行的青磚麻石建造,以花崗石柱支撐,正門門框也以花崗條石鑲成,兩側並掛上對聯「崇山毓秀,德澤流芳」。室內的祖龕、斗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檐板和灰塑等都有逾百年歷史,而且雕工細緻,現今仍保存完好,可見當年工匠精湛之手藝。書室於1991年由賽馬會捐助重修,並成為屏山文物徑上的「古董」之一。

毗鄰覲廷書室的清暑軒(上圖左上及左下),同樣落成於1870年,並於1993年重修。由於是用作招待來訪的貴賓鴻儒,故裝飾甚華麗,壁畫、灰塑、漏窗及斗拱皆盡顯中國傳統豪門氣派。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狀,2樓更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令來訪的名師毋須奔波來往書室與下榻的居所。



日落西山時分,終於來到行程最後一處景點——第10站的洪聖宮。位於屏廈路旁一個小公園內的洪聖宮,原來已有逾200年的歷史。據廟內匾額上所載,該廟最早建於清朝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現存規模則是穆宗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而成,及後到了1963年再次大規模修葺。

傳說洪聖本名洪熙,是唐朝(約7至10世紀初)廣利刺史。由於他廉潔愛民,又鼓勵百姓學習天文地理,並設立專門計算和預測天文氣象的觀測所,令商旅和漁民獲益不少,死後被追諡為「廣利洪聖大王」,廣受民眾敬仰供奉,漁民信眾尤多。

現存的洪聖宮為兩進式建築,中央設有天井,結構簡樸。現存一般廟宇的天井多加建上蓋,改作香亭,但洪聖宮仍保留原來設計,故採光及通風效果較佳,亦是這所古老廟宇的最大特色,到此一遊總算不枉此行。(完)

後記﹕雖然只花了短短大半天,卻走過了不少新市鎮和鄉郊小路,由錦田到屏山,看到了蛻變中的古老村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迴。站在夕陽下的屏廈路(上圖左),又是時候唱陌上歸人。

西北綠野追蹤@鄧氏宗祠


不論中西,一向對古老的建築都情有獨鍾。今次來到屏山,一定要看看著名的鄧氏宗祠。這座全港現今保存最完好且最具規模的中國傳統祠堂,就成為今次行程的第8站。



鄧氏宗祠座落於坑尾村,又名「友恭堂」,據稱已有700多年歷史,比上璋圍的聚星樓,歷史還要悠久,是昔日屏山鄉一帶的鄉公所兼議事廳。祠堂是由鄧氏五世祖鄧馮遜興建,屬傳統中國三進兩院式、坐北向南的宏偉建築,是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正門先來一幅公整的對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上厥說的是鄧氏發源於南陽,下厥則是講扶助東漢光武帝光復漢室的鄧禹,紀念這位鄧氏先祖的豐功偉績。



再往內走,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非常精美,仍完好保存了昔日農村的動植物和吉祥圖案雕花,屋脊則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等吉祥物。後進祖龕則供奉鄧族先祖的靈位。宗祠現時仍用作屏山鄧族祭祖、節日慶祝及舉行各種宗教祭祀儀式的會堂。

鄧氏宗祠本來規模較小,到了清朝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曾作大修,以表揚祖先在錦田屏山一帶開荒的功績。至清末德宗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追封壯烈殉國的廣東軍官鄧世昌為「從一品」官,並賜鄧氏黃金巨匾「教子有方」,撥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族人於是斥巨資大規模重新修葺宗祠,以紀念一門忠烈光宗耀祖,宗祠遂建成現今的規模。經歷百年,到了1990年代,港府再斥資重修鄧氏宗祠,並列為法定古蹟。(待續)



後記﹕離開鄧氏宗祠,已是黃昏日落時份。由正門往外望,正正見到「鹹蛋黃」就在眼前,好靚……與古老的祠堂結合為一,彷彿將時光都凝聚了,你有同感嗎?

西北綠野追蹤@聚星樓

買了西鐵一日證,好處就是即使多去幾個景點,交通費也可以慳一點。離開了錦田,趁住初夏日照開始變得較長,5點多鐘天還很亮,於是再乘西鐵經元朗來到天水圍站,在這個行程的第6站,看看著名的西北古塔「聚星樓」,還順道往塔樓附近的屏山文物徑走一圈。



位於元朗屏山上璋圍北部的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中國傳統古塔樓,約建於明朝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由鄧族第7代族長鄧彥通所建,至今已有超過600年歷史。這座六角形古塔與吉慶圍一樣,同是以青磚麻石砌成,古塔樓高約15米(約一般現代住宅樓宇的5層樓高度)。原本古塔有7層,不過經歲月洗禮,頂4層已崩塌,現僅存3層及塔基矮台,經修葺後成為現今規模。

現時塔內每層仍保存有歷代石刻題字,由上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及「光射斗垣」。最上層供奉的神祀,是有助考取功名的文魁星;第2層及地下則分別供奉關帝及土地神。據門前豎立的說明牌稱,聚星樓當初是為了「擋北煞、 鎮洪水」而興建。聚星樓與對面的青山風水遙遙相配,可護佑族中子弟高中科舉考取功名云云。事實上,鄧族歷代人材輩出,歷朝士大夫及舉人秀才不計其數,也可歸功於這座青磚古塔樓。

聚星樓旁邊,現時開設了一間「千葉燒烤場」(唔知點解道道都有燒烤場和釣魚場?可能好賺啦!總算好過變成貨櫃場……),場內還有釣魚水塘和羽毛球場,老闆真想得周到,顧客總有一樣合心水。不過由於同伴已返歸,孑然一身的我,只湊湊熱鬧就繼續走上行程第7站的屏山文物徑。



全長約1公里的屏山文物徑,途經屏山鄉8條主要村落,還有1條小溪流穿越其間。由聚星樓作起點,可以走過上璋圍、坑頭、坑尾及橋頭圍、洪屋等古老村落。當地村民同屬鄧族後人,據稱早於12世紀宋、元年間已定居於此。現今屏山文物徑沿途的古老建築物,包括全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中國傳統祠堂——鄧氏宗祠,還有覲廷書室、洪聖宮、楊侯古廟等私塾寺廟,大部分都屬明、清兩代興建或修葺,矚目所見都有最少逾百年歷史。例如上圖右,便是上璋圍村內的一口古井,現時村民當然已不會在此汲水,但井口保存完好,還有鐵網封口,以防路人失足掉進井內變成「貞子」。至於右下則是鄧氏宗祠正門外的一口古炮。現時古炮對出已成為停車場,以前相信是一望無際的淺灘濕地,與米埔相連。(待續)

後記﹕在屏山文物徑一帶,真的可以見證了什麼是「滄海桑田」。因為在上璋圍一帶,仍保留了小橋流水的古村風貌;然而只要將照相機鏡頭一轉,在非常巨型且現代感十足的西鐵和輕鐵站的另一邊,已是樓高40多層的天祐苑、天慈村,還有嘉湖山莊等豪宅屋苑。相信全世界只有香港這地方,才能看到這種「時光隧道」式的新舊對照風貌。

西北綠野追蹤@鄉村俱樂部

由水頭村一直往前走,本來打算去水尾村的古老樹屋,卻無意間走錯了路,來到錦田鄉村俱樂部。這所俱樂部雖然有點破舊,大門前還掛了一個「暫時結業」的小牌,但仍有很多遊人入內,於是即管走進去「八卦」一下,為行程增遊了這個第4站,而且還有不少驚喜。



還以為是一個「荒廢」了的鄉村俱樂部,走進去才知原來除了正門比較殘破外,內裏的設施尚算保存完好。最重要是四周魚塘綠野處處,環境開闊,彷彿來到了郊野公園一樣。正門後走過一條綠蔭夾道的小徑後,迎面而來即是一個大魚塘,釣魚迷一定開心到飛起啦!岸邊還有一兩艘小艇,不過當日就沒有人去划艇。

除了魚塘外,俱樂部內還有一大片草地,有不少遊人專程來放風箏,也有小孩在踢波。遠處則有一大片「錦田的森林」(上圖中)。說它是森林,一點也沒跨張。在香港,石屎森林見得多,真正森林多數在郊野公園的山嶺上,在平原的可謂絕無僅有,可能即使有,都會立即被大量斬伐,僅剩一兩棵大樹,為全新豪宅樓盤作點綴吧!這片難得的森林,未知還能存活在多久呢?

在森林旁邊,還有一個小農莊,當天看不見有「假日農夫」來耕田,只有一兩個老村民在招呼遊客,將一個個竹籃子交給他們,遊客可走到農田內,親手採番茄和各種豆角蔬菜。由於不打算買,所以沒有問價錢,只走進田內看看。老農夫聲稱田內全是有機農作物,當然我這個門外漢不懂分辨,但見生菜田上不少菜葉都有小窿窿,也就信他們沒有用農藥了。竹棚上的番茄則尚未成熟,仍是青綠色的,部分則開始呈微紅色,細問下,才知番茄一般種兩個月就有收成。

除了草原、森林、魚塘和農莊外,俱樂部內還有一個偌大的燒烤場,也是場內最多人的地方。不少一家大小同來度周末,也有一日遊團的大批遊客,鬧哄哄的,與四周的寧靜環境成一對比。



離開了鄉村俱落部,再按原定路線往前走到水尾村,來到行程第5站的樹屋。樹屋位於水尾村鄉公所外,由於指示牌不足,要沿路問村民才找到。這間樹屋其實也不容易發現,因為從遠處看,見到的只是一棵超大的老榕樹,也見不到「屋」在哪裏。但當走近一看,才發現樹中間竟然有一所破舊的小磚屋,屋頂已崩塌了,僅剩下部分磚牆和門楣。據稱這棵老榕樹已有百多歲,是清朝時一名居於這間小屋的村民在屋旁種植來作遮蔭的。不過後來屋主遷走,小榕樹在無人修剪下愈來愈茂盛,最終連旁邊的小屋也「吞噬」了。時至今日,老榕樹還有不少氣根不斷向外伸展,生機盎然,可能有朝一日會將整間小屋重重包圍,到時就不能走進屋內了。(待續)

後記﹕水尾村一帶風景很美,附近有不少棄置了的魚塘,形成一片片小湖泊,在陽光的映照下,襯托遠處的山巒和近處塘邊的蘆葦叢,恍如一幅水山畫。難怪百年老榕樹在這裏生活得那樣開心!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西北綠野追蹤@二帝書院

離開了由古老變時興的吉慶圍,再向西北方向進發,穿越了寬闊的錦田繞道及石橋大河,來到行程第3站的水頭村二帝書院。這間有百多年歷史的古老扑扑齋雖然早已人去樓空,但一樑一瓦仍滲透住陣陣書卷氣息,彷彿仍隱約聽到頭戴扑帽的書生在念「孔子曰非禮勿視……」。



來到了水頭村,遠離了錦田的小鬧市,才開始呼吸到一點真正的田園氣息。村口有一條小小的溪流(下右圖),雖然看不到有魚在游,卻尚算清澈,也會流動,不是一條死水。二帝書院就座落在小溪旁不遠處,這所由錦田鄧氏興建的書齋,約建於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當時香港尚未割讓大英帝國呢),書齋內供奉了文昌和關帝,故稱文武二帝書院,為錦田一帶鄧氏村民提供學習之所。文武二帝神像原本供奉於書院附近的風水塔,這座塔相傳能幫助族中子弟高中科舉,但其後高塔遭拆卸,並將神像遷至書院內,一直至現在。後來農村人口減少,書齋亦漸被棄置,直至80年代獲港府列為法定古蹟,並於1994年完成修繕工程,再開放公眾參觀。

二帝書院是一所中國傳統的兩進式建築設計。入口稱為月牙門,門前的小巷鋪砌了白石地板,俗稱「白石巷」,故書院的學生又被稱為「白石巷子弟」。牆頭上還飾以花草小鳥圖案的灰塑,而窗櫺則有不同圖案的通風瓦及古錢花樣圖案,有些則以不規則的幾何圖案組成。

書院的前室現時供奉財帛星君、文星帝君、關聖帝君和文魁踢斗,中央設有一個天井,主要有採光的作用,令書齋內光線充足;後室則為書齋(下右圖),即是課室。雖然沒有黑板和粉筆,卻有一排排紅木桌椅,非常古雅,加上樓頂寬敞,即使在盛夏時份,又沒有電風扇,上課也不覺悶熱。



二帝書院旁邊,還有一座沂流園(下左圖)。前者屬於舉人研習、準備考科舉的「高等學府」,後者則屬於秀才等研習的「初級學府」,不過現時園內已成為私人住宅,不少地方都不作開放,只能從門前的小巷窺探,格局似乎大致與二帝書院相若,圍牆內也有一條小走廊。

兩間書院旁邊,還有一間明記士多,當然年份不及兩間書院般久遠。汽水、餐蛋麵、熱狗之類的「合作社式」小食,士多內一應俱全,你能說它不像學校的小賣部嗎?我在這裏第一次試飲了Zero coke。初初飲落,口感仍很像普通可樂,不過愈飲愈不對勁,更有一點苦澀味。傳統紅罐可樂雖然糖多易肥,卻始終無可代替。(待續)



後記﹕這間村屋士多,出乎意料未有因為賺遊客生意而開天殺價,這罐Zero coke只售5元,尚算合理,至少比公司一樓飯堂有良心。

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西北綠野追蹤@吉慶圍

離開了紅磚屋,穿過錦田市中心的大街,不用10分鐘便來到這次西北遊的第2站吉慶圍。上次提到「十年人事」,吉慶圍這個古老圍村也有不少改變。除了四面的青磚高圍牆外,昔日圍村風情已所餘無幾。



吉慶圍據稱始建北宋年代(約11世紀),當年鄧氏由北方南遷至錦田開墾定居,建成村寨,至明代成化年間(約15世紀晚期)開始築城。現存的青磚城牆,則是清代康熙時(約17世紀晚期)為防盜寇而建。時至今日,城牆四角依然保留了高聳的古炮樓,以及部分護城河溝(不過大部分已成為淤塞坑渠)。



上次去吉慶圍時,印象中城內好像沒有這樣多「高大」村屋,現時大部分都建得比圍牆還要高,青磚城牆反而好像變矮了。圍牆內更是「高密度住宅區」,大部分村屋已改建成三、四層高的西式別墅,露台窗戶之間真的可以「握手」,只有正中一條大街較寬敞。至於昔日單層瓦片屋頂的傳統村屋幾乎已絕跡,僅餘下中央大街盡頭的一座祠堂 (上右圖),見證了昔日圍村的風貌。(待續)

後記﹕依家入吉慶圍,竟然要收1蚊入場費,基爾記得以前係唔駛架喎!村民真係識賺錢喇!

西北綠野追蹤@紅磚屋

很久沒去過錦田、元朗一帶的大西北郊區,還記得念大學一年級時,與一大班地理系同學住過嘉道理農場,那時四周圍去錦田附近的鄉村田野考察,還去過吉慶圍。不過由於路途實在遙遠,此後就很少再去到這片「綠田園」重遊。今次還是首次乘西鐵來到錦田,交通真的方便了很多,不過鄉郊的面貌也改變了很多,畢竟已是十年人事吧!

先來到荃灣西站,在售票機前看看車費表,真的嚇了一跳,去錦上路站只兩個站吧了,竟然要十多元,於是索性買了西鐵的「一日證」,只售20大元,反而更抵,於是便起程。後來才知,其實由荃灣去錦上路站也蠻遠的,西鐵車程也要約15分鐘;聽朋友說,乘巴士更要45分鐘!



行程第1站,由錦上路站步行約10分鐘,先來到錦田紅磚屋。這間由傳統紅磚砌成的單層式長形平房,本來是一間古老的蠟燭廠,外貌建築有點像舊上環街市(即現時的西港城,但當然無咁宏偉啦),外牆仍保留了一點「山寨式」小工廠味道。不過一走進屋內,就完全沒有工廠的感覺,因為它已搖身變成一個跳蚤市場。

說這座紅磚屋是一個跳蚤市場,其實我更覺得它像一個大型的夜冷店,當中有不少店舖是出售家居小擺設之類的東西,可能錦田、元朗一帶的人多住村屋,有較多地方和生活閒情,肯花心思佈置屋企吧!當中有一些木器和藤器擺設都幾靚,還有一些類似「示範單位」的佈置,確實令人購買慾大增,不過大前提是﹕屋企一定要夠大!所以到頭來,我只是以鏡頭拍下了這些靚擺設,算了滿足了自己。



除了家庭用品外,場內還有一些專門售買洋酒的小店舖,紅酒、白酒、拔蘭地、威士忌齊備。我對酒的認識雖然不多,也不識飲,卻被店內的古雅紅木大酒櫃、大酒桶和小矮人置酒器吸引住了,於是走進店內行了一圈,難得店主見我齋睇唔買,仲四周圍左影右影都不介意,還笑笑口叫我隨便影添,都幾好人架!

此外,場內還有花店,售賣各式大小盆栽;也有小書店,多數是消閒書。至於食店則只有一兩間,僅賣魚蛋、腸粉、炒麵之類的小食,而且坐位不多,還是幫趁市中心大街一帶的茶餐廳較舒適。至於正門外則有一間售賣cheese cake及各款果汁的迷你cafe,也是不錯的歇腳好地方。店內還有一個小小的後花園,情調十足,最適合二人世界撐台腳。

到訪當天是周日,遊人也不少,有很多是一家大細來逛逛,還有本地一日團的遊客,所以甚為人頭湧湧。加上由於天氣開始轉熱,場內又不設冷氣,單靠幾支吊扇調節氣流,若到了6、7月的盛夏季節,可能會焗爆表呢!(待續)

後記﹕離開紅磚屋後,在附近發現一間小教堂,名為「聖猶達天主堂」。西式的門窗及尖頂,加上中式的雕花橫樑,也甚別緻,在四周圍的村屋中格外突出。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追憶卡通年華之六

「生活在卡通片的純真世界裏,大多是過住嘻嘻哈哈的快樂日子。卡通人物都不會長大,也不會老,是一個生老病死幾乎都不存、突破時空超越生死的境界。或許,幾千年前秦始皇派遣術士四出尋訪的世外桃源和長生不老靈丹,就在這裏!」—— 基爾



在芸芸機械人、超人、科幻、經典歐洲名著童話改編的卡通片外,亞洲電視(當時已由麗的電視易名)在1983年推出的《筋肉人》,可說是超級另類之作。在70年代甚流行的摔角運動,到了80年代開始式微(時至今日又興返)。不過《筋肉人》這套卡通卻很特別,筋肉人不是只會打的摔角手,而且很無聊,也挺好笑。記得他最喜愛食牛肉麵,還有一句口頭蟬﹕「牛肉麵,頂呱呱,味道確唔同,營養又唔差,我足足食?十幾年, 食到慶起最好落手?!」仲有一招「腰纏萬重山」,真係唔知佢做乜。就是因為這套卡通片只得個「笑」字和無聊透頂,看過以後也沒有什麼印象了。

同年「無記」的《足球小將》,印象當然深得多,時至今日仍經常有劇場版之類推出。這套由高橋陽一創作的經典巨製,不論卡通與漫畫都極受歡迎,而且歷久不衰。故事人物包括主角戴志偉(戴翅偉),還有良仔、龍一、森崎、林源三、盧比度叔叔、麥泰萊、日向小志強、三杉淳、健威、富良野的松山、花輪的孖仔政富和富……人物雖然多,但每個都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背後為實現足球夢想而奮鬥的故事,每集都很精彩。雖然有部分大戰,經常見戴志偉重覆又重覆跑來跑去,又不斷回憶,有拖時間之嫌(有時候真係去完廁所都仲跑緊),不過小時候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看住他不斷跑和回憶也不覺悶,心甘情願每天繼續追看。

1983年的《He-Man》,亦是美國著名漫畫改編(美國的卡通好像大部分都由漫畫改編,例如最紅的蝙蝠俠、蜘蛛俠、超人等《Marvel》人物)。最記得是主角阿當王子變身是會喊一句﹕「請骷髏頭堡賜我力量!」變身後又會講﹕「我已經充滿力量啦!」這兩句對白後來經常在廣告中出現,可見當時《He-Man》都幾紅。至於他的對手骷髏魔亦集集如是失敗收場,同時正邪兩方都有一系列角色,但印象已不太深,只記得阿當王子還有一個妹妹She-Ra,後來亦自成一套卡通,容後再談。



翌年1984年的《IQ博士》,可說是無厘頭卡通的「癲」峰之作。之前日本雖然已出現了一些無厘頭搞笑卡通,但鳥山明的《IQ博士》在當時來說不單意念新鮮,在畫風及情節鋪排都開創了不少新方向。還記得當年美術老師曾指出,小雲小吉的跑動姿勢,首度以一連串圓點表達奔跑的速度感,是卡通片的首創。加上由於小雲是機械人,作者真係點玩得可以,搞笑搞到盡,經常「估佢唔到」。《IQ博士》播出時,每天下午5﹕45放學都要立即跑回家(幸好那時小學就在家對面),因為6﹕00便開始播出,當時還未有錄影機,也沒有VCD和DVD,如果趕唔切,就無得睇返。不能不提的還有由梅姐唱出的主題,當時有一段時間都不知是她唱,因為她本來的聲線較沉厚,所以更佩服她的「變聲」唱歌技巧。

同年亞視的《超時空要塞》也是熱播之作,當時身邊也有不少同學仔愛看,在學校談論劇情,不過我沒有追看,只間中看一兩集。故事大概是外星人與地球人的對抗,屬於科幻星球大戰一類的卡通。翻看資料,背景是1999年(當年已經屬未來世界,但現在已成歷史),當中還有很多故事人物間的感情線及勾心鬥角等。後來也有很多「外傳」式的劇場版,也甚受歡迎……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五輪真弓的《潮騷》與《真弓傳》

美國經典動畫電影《蛛蜘俠3》千呼萬喚下,終於在5月全球同步上映,聲勢浩大。「無記」每逢在這些大片登場之時,例必在明珠台重播「前傳系列」,讓戲迷先溫一下書,再到戲院看新戲,不至一頭霧水,跟不上劇情。本月接連兩個周日先後播出《蛛蜘俠1》及《蛛蜘俠2》,雖然早知會有此安排,卻仍被那短短的宣傳片深深吸引,但不是因為那些舊電影畫面,而是作配樂的那首80年代日文老歌曲——五輪真弓主唱的《潮騷》。



為什麼以五輪真弓的《潮騷》作為《蛛蜘俠》宣傳片的配樂?實在想不出兩者的關係,卻產生出一種莫名哀愁的化學作用。至於誰是五輪真弓?「8年生」可能不太認識,但「7年生」就一定會聽過她的歌。80年代,有誰不看「紅白」,這是每年新年必看的、雲集日本當紅偶像的大型歌唱節目。在那個超級崇日的年代,大部分至hit的廣東歌都改編自日本流行曲。日本的偶像派歌手,人人都能數出一大堆,當中的女歌手還記得有小泉今日子、華原朋美、中森明菜、松田聖子、柏原芳惠、河合奈保子等名字,她們總喜歡頭戴大蝴蝶絲巾髮飾登場,跳下跳下一路彈出來唱歌,懶係「卡娃兒」咁款啦!她們也不是唱得不好,老實說每個都有一定的現場演繹水準。至於喜歡與否,就見人見志,例如中森明菜的「鵝公喉」歌聲,就不是人人受落。



喜歡五輪真弓,當然不是因為她「靚女」,80年代的日本藝能界大把靚女偶像(如柏原芳惠、工藤靜香之流),但五輪真弓卻是少有不扮「卡娃兒」的「型女」,她那一把又長又直的秀髮就是「潮」的標誌。當然還有她那沉渾的歌聲,《潮騷》這首歌,就無人能唱出她那種無奈的淡淡哀愁,就如無人能代替梅姐唱《似水流年》一樣。

在電視上聽到《潮騷》後,立即在家中唱片櫃內找出《真弓傳》這張精選唱片重溫。一面聽,一面看歌曲的名單,竟然每首都是耳熟能詳的超正老歌,都是昔日每天放學回家後,扭開收音機必然聽到的日本流行曲。話時話,今天的電台節目已很少聽到播日文歌,至少比例上不及80年代排山倒海的盛況。

「潮騷」,意即浪濤泊岸的潮聲,歌中抒發的也是隨潮浪一樣起伏不定的愁懷,與日本小說大師三島由紀夫的同名作品《潮騷》,展現如出一轍的哀愁韻律﹕



訴不盡歡樂 說不盡悲愁 太多的潮汐在心頭
一波波升起 一片片降落 洶湧起伏不罷休
啊 我已經無所謂 愛深或怨濃無所謂
白天或夜晚的來臨 只作往事騷擾
我許多許多明知道的事情結果 卻總還是看不清理不出的捨不得
為什麼要任憑這情緒的擺佈
不由自主的任這低落給掌舵 方向與目標!明明清楚的就在眼前
為什麼還要任這樣的思緒困擾住
悶悶的心很不舒服
就讓潮騷幽怨的樂曲伴我今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