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遺忘的卡式時光@葉德嫻

早前mp3失驚無神報廢了,間接又燃起昔日聽cassette帶的懷舊興致,還是舊東西襟聽一點!一盒盒cassette從櫃桶深處搬出來,確實有點似「出土文物」。先小心翼翼拭抹盒帶表面的灰塵,再仔細用火酒擦一擦唱機的磁頭,問題不大,昔日也經常做這種功夫,彷彿是聽cassette前必備的膜拜儀式,十幾年後的今天幾乎也沒有生疏……第一餅帶聽乜好呢?就這兩盒吧——騷靈女王葉德嫻的《第一葉》及《第二葉》。



兩盒帶的封面設計頗特別,一盒大大隻字寫上「Deanie」,另一盒則是「Ip」。對,連起來就是葉德嫻的英文名。不能否認香港樂壇確實「新不如舊」,80's黃金時期不論歌手類型及歌曲的題材品種都更百花齊放,至少當今樂壇就找不到一位歌手有能力(或實力)翻唱葉德嫻soul味十足的經典歌,想不懷舊都沒辦法!

說回《第一葉》和《第一葉》,翻查資料原來都是1995年出品,應是葉德嫻當年收山暫別樂壇的精選集,當中收錄的幾乎已經盡覽她在永恒及黑白唱片公司時代的好歌,比現在那些出完又出濫竽充數的精選碟要認真得多。先看《第一葉》個list,前4首已經好精彩﹕《千個太陽》、《星塵》、《倦》、《我要》,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是4種不同的感覺,Deanie的演繹完全駕輕就熟收放自如。接著還有經典的二女合唱歌《兩個女人》及搞鬼之作《情人Lift》。比較喜歡的還有日本味較濃的《愛情味道》及《樹上的小詩》,還有電影感十足的《再生夢》。



由於《第一葉》中並沒有收錄《明星》、《幸運是我》等Deanie的名曲,好明顯是有「後著」。果然,數個月之後唱片公司再推出《第二葉》,與前作同樣收錄了16首歌,比較喜歡的有《你留我在此》、《變》、改編自50年代美國黑人男歌手Sam Cooke《You Send Me》的《飄》、《不捨也為愛》、《紅紅絲巾》和《兩個女人》,前兩者都屬陳永良的作品,極具水準。

不能不提的是Deanie另一首滄海遺珠《不捨也為愛》,是電視劇《鬼咁夠運》的另一首插曲,當年的電視劇除了主題曲外,很多時都有幾首插曲。顧家輝寫的曲固然很有80年代電視劇歌曲的韻味,盧國沾的詞也很有老一輩填詞人講求的意境﹕「一片山一片海,我付過厚愛;一寸草滿地蓋,往日足跡所在。但我告別它,說聲再見,有些決定屬意外……」

一直也很鍾愛Deanie那把可以演繹出不同風格歌曲的聲線,要嫵媚的有 《輕輕嘆》、《橋》;要火爆的有《一千個討厭》;要落泊滄桑的有《邊緣回望》;要sweet的又有《心比蜜甜》。現在聽新碟,好多時聽半隻已覺好鬼悶,好想stop;但若聽《第一葉》同《第二葉》,你就會領略到乜野叫做「百聽不厭」!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給20年後的一封信

2029年的10月25日,給讀著這封信的你﹕

還好吧!仍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追逐一個人的夢想?
曾聽說老人家不會再發夢
我不相信
沒夢想的人生,你說有多可怕……




已到了重九登高時節
秋天和冬天去了哪裏?
依然是三十多度的三伏天
天氣報告說強颱風即將來襲
趕快拿牛皮膠布貼在玻璃窗上吧
還想看看深秋的紅葉?
不用擔心,我早已為你準備好相簿
讓你閒來可以翻一翻
在吉薩金字塔下的艷陽裏
你應該還能感受到無比的熱力
在羅凡尼米白皚皚的雪地上
你應該還能感受到溫柔的冰冷


毋須為失去青春的臉而落淚
因為我早己將它
埋藏在你的心底裏
毋須為失去的快樂歲月而哀傷
因為我深信
幸福的日子還在前面
只要你懂得去欣賞




不要忘了打開這部古董電腦
看看同樣古老的「永樂大典」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再寫網誌了吧
這都成為老人家的懷舊玩意了
每當夜闌人靜之際
伴隨著維尼鬧鐘在滴答滴答作響
躺在輾轉反側的床上
請你click入回應欄裏
看看二十年來這一貼又貼真摯的說話
相信,這艘滿載了甜蜜回憶
和溫馨支持的船
能將你送到明日美好的彼岸……


—— 給二十年後讀著這封信的你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大潭水塘百年古蹟@港島

香港水塘原來大都有上百年歷史,早前港府刊憲將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香港仔水塘、城門水塘及大潭水塘群6個戰前水塘共41項水務設施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當中大潭水塘群擁有最多的22項古蹟。古物古蹟辦事處已於大潭水塘一帶的行山徑增設古蹟展示板,介紹各項水務設施,成為全長5公里的大潭水務文物徑。


大潭篤水塘 / 遠處白色建築為364米長49米高的大潭道行車大壩,建於1917年

其實早在今年4月底時,已經來過行一次大潭水塘。不過當時正值梅雨時節,整程都要撐住傘子,雨勢還愈下愈大,所以就沒有拍什麼照片。6個月後重臨舊地,原來這裏已經升價十倍,已經成為法定古蹟,沿途還多了不少豎立在路邊的古蹟介紹牌(下圖),果然非常有效率,而且指示也很清晰。


圖文並茂的大潭水務文物徑指示牌,10個月前來時還沒見到

選擇沿用上次同一路線,由西灣河乘14號巴士,不需半小時巴士就駛過了巍峨的大霸,來到大潭道近大潭篤水塘的巴士站下車(上圖11「你在此」之位置)。不過緊記下車前要再拍一拍八達通,因為可獲分段優惠,只須$6.1,慳返$2.8,乎合慳得一蚊得一蚊的原則嘛!


在大潭水塘道口起步,展開水務文物徑之旅;當天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訊號生效

大潭行山徑的難度級別近乎「0」,遊人扶老攜幼來行也無問題,不少拍友更會帶同各式「重裝備」來一面行山一面影相,加上最近大潭聲名鵲起,慕名而來的攝影發燒友就更多,某程度上少了昔日的寧靜。不過也沒所謂,因為風景依舊令人心曠神怡,加上這日天朗氣清且秋風送爽,不論影相或行山都係咁excellent。


建於1907年的大潭篤水塘拱橋,共4座,建於水塘西面,採英式設計,以花崗石拱端托

大潭水塘原來只比最古老的薄扶林水塘(建於1860年)稍為年輕。由於19世紀中香港開埠後人口不斷上升,薄扶林水塘建成後仍不敷供水,到了1872年第7任港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上任後,便開始構思再興建一個規模更大的水塘,最終選址於港島南區的大潭灣,水塘建造工程始於1883年,至1917年大潭篤水塘建成,歷時34年,並於1918年2月2日由當時在任的第15任港督梅含理(Sir Francis Henry May)主持揭幕儀式。


山坡上的百年老樹,濃密的樹根攀附在斜坡上就如一張網 / 不知名的紅色小蟲

大潭水塘落成後,4個水塘儲水量合計達到900萬立方米,而規模最大的大潭篤水塘,就佔了近700萬立方米。沿大潭水塘道一直往前走,由於只有大道一條,毋須擔心會迷路,加上文物徑兩旁都種了不少大樹,雖然不像城門水塘般有這麼多白千層,但由於大部分都是百年老樹,且因吸收多年日月精華,大多枝葉都極茂盛,正好遮擋了猛烈的陽光,聞說12月深秋時份還有機會看到小規模的紅葉呢!


大潭中水塘的池水與天空同樣蔚藍,中間天空隱約可見的小黑點,就是右圖的麻鷹

走過了幾座歐陸味十足的花崗石拱橋後,就來到大潭中水塘。形狀比較狹長的大潭中水始建於1907年,來到這裏遊人少了一點,可以享受多一點閒情。原來除了薄扶林水塘一帶有麻鷹睇之外,大潭這裏也可以看到四圍自由自在翱翔的麻鷹。


大潭中水塘人煙較少,沿途鋪滿不少枯葉 / 站在古老石橋上眺望兩邊風景最爽

秋日來行大潭,由於中水塘一帶遊人較少,連地上堆積的落葉似乎也較多,踏在上面會沙沙作響。沿路再次走過一條又一條的古老大壩與石橋,恍如穿越了一條又一條時光隧道,想像著百年前遊人也是踏著同一條路,感覺很特別,如果相信輪迴轉世的話,心裏一定會不其然諗﹕「上一世有否來過這裏呢?」


大潭水塘的靚景可媲美日本上高地的大正池,各位又覺得如何?

10月的大潭雖然漸見秋意,但尚未見到大量紅葉黃葉出現,可能與全球援化有關吧!水塘一帶仍翠映處處,似乎與上次4月來時差不多,不過就少了一點點迷濛的霧色,換上了更清新更sharp的景致。同行友人看到這片靚景時也嘆為觀止,還稱與日本上高地的大正池不遑多讓呢!


秋日艷陽的倒影,竟帶一點寒意 / 右面這張確實有一點大正池的神髓

下午時份的太陽似乎不太熱,意味著秋天終於來到了!實在太正啦!也是最適合「復出」行山的時節。最近看不少blog友的大作,也紛紛推出了各式「行山系列」,《永樂大典》這裏當然也不執輸,立即貼出大潭之行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大潭副水塘的秋色亦甚迷人而寧靜,不少釣魚友會專程來垂釣一整個下午

不知不覺又hea行到了大潭副水塘,完全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除了那漸漸西移的太陽。來到這裏已差不多走了一小時,大伙先在塘邊的涼亭小歇,飲下水食小小乾糧又坐埋一圍傾下近況,超正!至於我,當然還要肩負起影相重任啦!


有逾百年歷史的維多利亞城界碑 / 大潭副水塘水壩 / 泛起一片秋日銀光的湖面

始建於1904年的大潭副水塘,原來也有不少古蹟,包括上圖左的維多利亞城界石石碑,已有逾百年歷史,是香港開埠初期中西區一帶的維多利亞城邊界,以往行山步行上太平山頂時,在路經的龍虎山郊野公園行山俓上也見過幾塊這種石碑,但原來大潭副水塘邊這裏也有一塊呢!至於上圖中見到四四方方那座就是大潭副水塘水掣房,長形那條石橋其實就是副水塘的高壩,現在全部都成為法定古蹟。


萬綠叢中找到一點紅,實在太幸運了 / 新簇簇的文物徑介紹牌 / 大潭副水塘的小飛瀑

香港的天氣不及日本、韓國般四季分明,也很難看到漫山紅葉的景緻。這次來大潭,在萬綠叢中也幸運地看到一點紅(上圖左),似乎在靜靜告訴你﹕秋天已經來了!水塘旁邊樹立了大大的指示牌,說著副水塘的歷史,同時也在說﹕政府係有做野架!至於上圖右則是副水塘的低壩,高度與水平面幾乎一樣,池水涓涓的流過水壩,不斷往壩底衝刷下去,儼如一片小瀑布,相信雨季時會更澎湃。


近鏡看看大潭副水塘的小飛瀑 / 建於1904年的副水塘水挈房 / 大潭水塘獨有的石砌輸水道

立走過了大潭副水塘之後,不需10分鐘又來到了大潭上水塘。落成於1888年的大潭上水塘又叫大潭水塘,它在大潭水塘建築群中年紀最老,水塘附近也有不少19世紀的「真古董」,包括以往去南歐旅行經常會見到的古羅馬式輸水道,不過在大潭水塘這裏見到的,只是一個「迷你復刻版」,卻也甚具羅馬神髓。


大潭上水塘獨有的仿古羅馬式石砌輸水道,已有逾120年歷史

大潭上水塘條綿延逾百米的仿古羅馬式輸水道,位於水壩西南面的小山丘後,以厚混凝土板建成,並以特製模塑石墩及柱子承托,全港就只可以在這裏找到,絕對是只此一家的珍貴古蹟。在鏡頭下,靜靜躺臥在湖面的輸水道,也極具美態!若再加多一點想像力,或者會以為自己正身處南歐的湖泊間。


上水塘邊的小瀑布 / 平靜的湖面景色令人迷醉

在如斯這般美景的襯托下,當然要現一現身。哈哈哈……不過其實都幾晒!就在憑欄處的對岸,遠遠的赫然發現了一條小瀑布!水量雖然不多,卻為平靜的湖面增添了一點動感,算是整個上水塘區的一個「亮點」。


凝住了時間的沿湖靚景

雖然不想離開,不過斜陽在勸說距離日落已不遠了,還是再邁開步伐往前走吧!不過沿途還是不斷卡嚓卡嚓的按動照相機。同行友人在問﹕「嘩,你一路係咁影,已經影左幾多張呀!」立即看看相機的顯示,原來竟然也影了百幾張。一般在本地行山,Gael只會帶張256MB的細卡,所以百多張相幾乎也已經佔了三分之二儲存量,所以餘下行程要忍一忍手了。


建於1904年的上水塘水掣房,粗厚的花崗石牆在斜陽下更見古樸粗獷

Moonwalk來到了大潭上水塘的大壩時,遊人又開始多返一點,有不少人在壩上垂釣,也有人帶同愛犬來散步,甚為愜意。上圖左的石磚塔是同樣列為法定古蹟的上水塘水掣房,它位於大壩的中央,建於1904年,至於大壩則有90呎高、400呎長,採用獨特的樓梯式建築,有別於香港其他水塘常見的斜坡式堤壩。


大風坳交匯處 / 大潭上水塘夕照 / 林蔭夾道的冷氣走廊

離開大壩後,立即踏上難度系數微升至「1」的上山路段。不過毋須擔心,即使平時沒經常行山的人,相信也能應付自如。在山徑上,還可不時回頭欣賞大潭水塘的靚景,若襯托上日照的鹹蛋黃,相信更加正!沿路一直hea行上山,即使久疏戰陣,也不覺得太索氣,可能因為林蔭夾道之故;也因為樹蔭茂密,原來這條山路也有「冷氣走廊」之美礜。即使是盛夏來這裏行山,也能感受到襲襲涼風云云。


串珠環蝶 / 阿勃勒

行行下,同行友人突然發出一陣驚嘆聲。抬頭一看,原來路旁有一棵開滿了串串白花的樹,樹上還有大群蝴蝶飛舞,有的則在花間採蜜,確實蔚為奇觀!真係咁大個仔都未試過在自然環境中,見到這麼大群的蝴蝶啊!翻查資料,原來這種蝴蝶叫做「串珠環蝶」,主要棲息於華南及中南半島以至印度一帶,在香港的郊野公園也很常見。至於那棵開滿一串串黃花的樹,相信就是阿勃勒,主要生長於南亞、中南半島及華南一帶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它還有幾個很動聽的名字﹕金鏈花、黃金雨、婆羅門皂莢,香港則稱它為豬腸豆或牛角樹。阿勃勒屬落葉喬木,而且生長迅速,一般可長至10至20米高。


柏架山道上的180度遼闊靚景,勝過干德道的十幾億豪宅

睇完蝴蝶繼續上路,不需30分鐘就走完了上山的路段,大伙兒在大風坳小休片刻後,隨即起程下山吃飯去。沿柏架山道一直往下走,可見到樓高70層、成枝大杉般的One Island East,還有西灣河一帶的住宅大廈,遠看還可見到維港對岸的油塘、藍田和觀塘一帶,不過由於暮色漸濃,就拍得不太清楚。


北角鳳城兩道菜﹕辣鹽鮮魷及乳豬生腸併盤 / 蔡瀾題字「回味無窮」 / 劍雄哥也來開餐

坐「叮叮」來到鳳城時,已經是晚上7時多,先上去開位,再會合其餘幾位專程來參與飯局的友人。這間鳳城算是老茶樓,樓面不算大,大圓桌子也放得密密的,客人又多且喧鬧,幸好可以霸到一張甚「隱閉」的桌子,彷彿自成一角,感覺不錯!叫的菜式也不是太特別,所以僅影了上面兩道菜,而且味道也不見特別出色,所以不太明白蔡瀾寫的「回味無窮」是揶揄還是只作應酬老闆而矣!比較特別的,是見到「劍雄哥」黃浩然同老婆與幾名友人在隔籬張台食飯,黃浩然真人比上鏡瘦,也不算太高,應該未到6呎,幾乎沒什麼星味,當然亦冇妹妹仔上前索取簽名啦!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亦舒經典《玫瑰》與《朝花》

最近看的新港產片不多,韋家輝的《再生號》是其一。看著戲中那幢半山傳統歐陸古老大宅,加上屋外穿梭往還的古典山頂纜車,不其然竟勾起了一點昔日看港產文藝片的感覺。《再生號》中閻清飾演的失明女兒,藉著創作奇幻小說令爸爸劉青雲「再生」;而80-90年代盛極一時的文藝片,則令經典小說人物再生。

亦舒,一個幾乎快要被遺忘的名字,相信年輕的Gen-Y/Z沒有幾多個會再看她的作品,然而在80年代卻是最hit的言情小說作家名字。當年的港產片黃金年代,也很流行將文藝小說改編拍成電影(詳見附表),當中包括亦舒4本代表作《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喜寶》及《流金歲月》。最近愛上了煲舊碟,率先翻睇了前兩者。翻看資料,原來這兩齣戲分別於1986及87年公映,當年由於太年少無知,也沒餘錢入戲院睇戲,記憶中這兩部片都是後來在電視重映時才首次看到(當年未太流行VCD,租金獅或百視達的影帶/LD都是有錢人家的高消費娛樂)。事隔十幾年,故事的梗概當然仍記得一點(畢竟是有看過亦舒的原著小說),但電影中仔細的場景佈局和角色演繹其實都已很糢糊,所以有重看經典的興致。


《玫瑰的故事》1985 / 《朝花夕拾》1987

先說《玫瑰的故事》,是楊凡執導的第2套作品。楊凡的名字近日又突然hit起來,原因是他的新作《淚王子》與台灣電影處的錢銀瓜葛紛爭的新聞,還有此片獲香港影協青睞,爆冷壓倒《葉問》、《竊聽風雲》、《天水圍的日與夜》及《赤壁‧決戰天下》代表香港競逐來年奧斯卡外語片殊榮。被譽為香港唯美派殿堂級導演的楊凡,20多年以來只拍過10來套戲,算不上多產,對上一齣捧場的已經8年前的《遊園驚夢》。



楊凡由攝影師出身,他的電影向來亦以鏡頭靚出名,而且節奏也頗慢,經常會定鏡1分鐘close-up拍攝演員的表情變化,在乜都講求高效率、轉數快的香港而言,未必人人會愛欣賞。事實上,他大部分作品都不算是超級賣座之作,而這部改編自亦舒經典長篇小說《玫瑰的故事》的電影,最後累計票房收800多萬,雖然也算不上很標青,卻讓發哥與張曼玉的演出脫胎換骨,令他們真正踏上一線影星之路。至於劇本方面,由於亦舒向來低調,也極少參與電影劇本的創作,改編《玫瑰的故事》的重任最後也落在楊凡肩上,好處當然是電影的分鏡和情節佈局更貼合導演的需要,但某程度就犧牲了原著的神緒。事實上,對於亦舒的忠實fans來說,楊凡的《玫瑰的故事》算不上是完整之作。劇本將原著中玫瑰的4段感情關係刪減至兩段,當中玫瑰的哥哥振華及後來的男友家明都由發哥來演,不過他似乎就不及當年僅二十出頭青春逼人的張曼玉飾演的玫瑰來得搶鏡。至於玫瑰往外國讀者的情節,也由紐約搬了去巴黎,希望更添浪漫色彩……80年代的鐵塔和塞納河,與現在一樣迷人!

再看《朝花夕拾》,由於不算是亦舒的忠實fans,她的原著小說看過的其實也不多,《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和《流金歲月》是僅有的三本,某程度上也是因為曾拍過電影之故。若說看《玫瑰的故事》是為了看張曼玉的原形人物黃玫瑰,那麼看《朝花夕拾》就是為了看夏文汐的原形陸宜(未來名字為A6262)。

看過前文「復活島發現不死藥」的blog友應該記得,Gael細個時係衛斯理迷,揀《朝花夕拾》來看,某程度也是因為故事中有衛斯理、白素同原振俠醫生現身。相比起哥哥倪匡,亦舒筆下的科幻故事算是結構簡單,可能始終是寫情為主吧!故事講述生活於2035年的A6262,某次與感情淡如水的丈夫吵架後出外開快車散心,怎知遇上車禍誤闖時光隧道,回到50年前的1985年,還結識了朱古力廠少爺方中信,後來又照顧了成為孤兒的媽媽。故事描寫的未來世界很有趣,而寫一個未來人back to the future的經歷也很引人入勝。當然,演女主角陸宜的夏文汐也應記一功,不論外貌、氣質與這個經典小說人物都非常接近,相信若現在要重拍《朝花夕拾》,也很難找到擁有接近這種氣質的女星來演這個經典角色。



感覺上《朝花夕拾》的劇本比《玫瑰的故事》改編得好,情節增刪比較合理和流暢,也保留更多原著神緒。事實上,由於篇幅長短的差異,改篇名著小說拍成電影向來難度都相當高,很多時會飽受批評,年前看關錦鵬拍王安憶的《長恨歌》已是一例。李安拍張愛玲的短篇《色|戒》算是揀得聰明又改得合理,而再之前的《半生緣》、《紅玫瑰白玫瑰》、《傾城之戀》也只算不過不失。至於亦舒,楊凡改編的《玫瑰的故事》也是譭譽參半,《朝花夕拾》和《流金歲月》則算是上乘之作,尤其是後者由張曼玉演的蔣南孫及鍾楚紅演的朱鎖鎖更是80年代兩大女星的經典絕配(後來看原著時就經常覺得蔣南孫和朱鎖鎖是這樣子的)。如果要對《流金歲月》扣點分,可能就是演得比較「木」的鶴見辰吾(飾宋家明,不知為何亦舒筆下的男主角經常叫「家明」)。再說李碧華,莫講話最經典的《胭脂扣》,即使是《霸王別姬》、《誘僧》、《青蛇》以至數年前的《餃子》,都是港產片中少數改編得非常出色的小說電影,成功關鍵其實就在於它們都是由原作者李碧華親自操刀將自己的心血傑作改編成劇本之故,也因此能保留更多原著韻味。時至今日,雖然文藝港產片早已不再流行,張愛玲的經典小說也「升呢」躋身研究院,亦舒小說中的情似乎也成了博物館裏的古董,唯獨是翻看李碧華小說的依然大有人在,某程度上都是拜她改編的電影有一定號召力所致。

後記﹕回想昔日讀書時確實花了不少時間煲小說(以前無得上網又無機打),雖然鴛鴦蝴蝶式的言情小說不算是自己杯茶,但李碧華、張愛玲與亦舒的,還是看過不少,反而張小嫻的竟奇蹟地一本也沒看過,只看過她的散文……有機會再另寫網誌與各位同好文藝的blog友分享分享!

附表﹕【 近25年小說改編港產文藝片 】

1984
《傾城之戀》
原著/張愛玲;編劇/蓬草;導演/許鞍華;主要演員/繆騫人、周潤發

1985
《玫瑰的故事》
原著/亦舒;編劇/楊凡;導演/楊凡;主要演員/張曼玉、周潤發

1987
《朝花夕拾》
原著/亦舒;編劇/胡珊;導演/胡珊;主要演員/夏文汐、方中信

1988
《胭脂扣》
原著/李碧華;編劇/李碧華;導演/關錦鵬;主要演員/梅艷芳、張國榮

1988 《喜寶》
原著/亦舒;編劇/一正;導演/李欣頤;主要演員/黎燕珊、方中信

1988
《流金歲月》
原著/亦舒;編劇/楊凡;導演/楊凡;主要演員/張曼玉、鍾楚紅

1989
《潘金蓮之前世今生》
原著/李碧華;編劇/李碧華;導演/羅卓瑤;主要演員/王祖賢、林俊賢

1989
《川島芳子》
原著/李碧華;編劇/李碧華;導演/方令正;主要演員/梅艷芳、劉德華

1991
《雙鐲》
原著/陸昭環;編劇/梁淑華;導演/王玉珊;主要演員/劉小慧、陳德容

1992
《棋王》
原著/鍾阿城、張系國;編劇/嚴浩、梁家輝;導演/嚴浩、徐克;主要演員/梁家輝、岑建勳

1993
《霸王別姬》
原著/李碧華;編劇/李碧華、蘆葦;導演/陳凱歌;主要演員/張國榮、張豐毅

1993
《誘僧》
原著/李碧華;編劇/李碧華、方令正;導演/羅卓瑤;主要演員/吳興國、陳沖

1993
《青蛇》
原著/李碧華;編劇/李碧華、徐克;導演/徐克;主要演員/張曼玉、王祖賢

1994
《昨夜長風》
原著/梁鳳儀;編劇/黃百鳴;導演/林德祿;主要演員/袁詠儀、劉青雲

1994
《罌粟》
原著/蘇童;編劇/何東;導演/何藩;主要演員/岳紅、陳松勇

1994
《紅玫瑰白玫瑰》
原著/張愛玲;編劇/林奕華;導演/關錦鵬;主要演員/陳沖、葉玉卿

1995
《南京的基督》
原著/谷崎潤一郎;編劇/陳韻文;導演/區丁平;主要演員/梁家輝、富田靖子

1995
《我要活下去》
原著/梁鳳儀;編劇/黃百鳴、張艾嘉;導演/李惠民;主要演員/袁詠儀、張艾嘉

1996
《人約黃昏》
原著/徐訏;編劇/吳思遠;導演/陳逸飛;主要演員/梁家輝、張錦秋

1996
《我愛廚房》
原著/吉本芭娜娜;編劇/嚴浩;導演/嚴浩;主要演員/富田靖子、陳小春

1996
《抱擁朝陽》
原著/梁鳳儀;編劇/黃百鳴;導演/譚朗昌;主要演員/袁詠儀、林子祥

1997
《半生緣》
原著/張愛玲;編劇/陳健忠;導演/許鞍華;主要演員/黎明、吳倩蓮

2001
《藍宇》
原著/網上小說;編劇/魏紹恩;導演/關錦鵬;主要演員/劉燁、胡軍

2004
《餃子》
原著/李碧華;編劇/李碧華;導演/陳果;主要演員/楊千嬅、梁家輝

2005
《長恨歌》
原著/王安憶;編劇/楊智深;導演/關錦鵬;主要演員/鄭秀文、梁家輝

2007
《女人‧本色》
原著/梁鳳儀;編劇/梁鳳儀、黃真真;導演/黃真真;主要演員/梁詠琪、薛凱琪

2007
《色|戒》
原著/張愛玲;編劇/王蕙玲、James Schamus;導演/李安;主要演員/梁朝偉、湯唯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重聽Boyzone《by request》

愛爾蘭樂隊Boyzone成員Stephen Gately日前在西班牙馬略卡島度假時突然去世,終年33歲。Stephen Gately的家人透過發言人表示,Stephen Gately死於自然,並排除自殺、謀殺或濫藥。樂隊其餘4名成員陸續趕到馬略卡了解情況,他們表示對Stephen猝逝感到震驚,大家多年來一齊度過美好時光,並向Stephen的家人致哀……



雖然不是特別喜好boy band,不過Boyzone的歌還是有聽過一點,畢竟是成長年代其中一隊hit的boy band吧!立即走去打開個CD櫃,記憶中有買過Boyzone的碟,終於找到1999年出版的精選碟《boyzone...by request》,雖然僅此一隻而矣,卻是網羅了Boyzone大部分的好歌,彷彿是向歌迷告別的「友緣相聚」,因為翌年2000年他們就宣布拆伙了。



若要數Boyzone的歌,最喜歡的反而不是hit爆的《No Matter What》,而是幾lum的《Everyday I Love You》,尤其是個MV是在布拉格舊城取景的,拍得勁有mood!講返《boyzone...by request》這隻碟,打開來看看,好彩無發霉,因為實在好耐好耐無拎過出黎聽。果然係一隻好有紀念價值的碟,因為裏面還附有一本共8大頁且印刷精美的小冊子,以鬼佬碟來說並不常見。當中除了有1993-99年共18首精選歌的基本資料外,還有很多型仔靚相,以及Boyzone5子憶述6年來相處的感受,並感激這些年來台前幕後幫助過他們的工作人員,節錄其中Stephen的一段﹕「What can I say, a greatest hits album. Who thought they would see Boyzone with a greatest hits? I'm very proud of myself and the other lads......」。

《boyzone...by request》還收錄了Ronan的首隻solo single《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from Notting Hill),確實又正又抵聽。另外,Boyzone還有兩首翻唱歌都勁鍾意,包括Bee Gees原唱的《Words》。Boyzone翻唱《Words》風格較modern一點,與Bee Gees的原唱版算係各有所長。至於另一首出色的cover version就是《You needed me》。原唱的Anne Murray聲線較醇厚、柔美和典雅,近乎Karen Carpenter的韻味,Boyzone翻唱《You needed me》水準算是ok,Ronan Keating應記一功,Chorus部分比較澎湃,是另一種man的感覺!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維港兩岸的日與夜

曾幾何時,香港以躋身「世界三大夜景」之一而自豪(其餘兩處分別是意大利的拿玻里及日本北海道的涵館),五光十色的維多利亞港兩岸夜色是香港宣傳旅遊業的最大本錢。近年港府還嫌摩天大廈和霓虹燈不夠照,每晚加演「幻彩詠香江」。璀燦的夜色到底要付出多少代價?可能就是一片星空。



幾年前到雲南旅行,從昆明夤夜乘旅巴到大理,由於路面較暗,司機關了車上所有燈方便駕駛。在車廂內百無聊賴又睡不著之際,抬頭一望赫然發現繁星滿天的壯觀景象,「一閃一閃小星星,一顆一顆亮晶晶」的幾乎伸手可及,可惜當時相機同技術太苴,無法用菲林留住這個「自然奇觀」,就讓它永遠save在腦海裏吧!

上面這幀並非星空照片,而是由美國太空總署拍攝的地球燈光分佈圖。相中可見全世界最燈火璀燦星光熠熠的地區,首推北美及歐洲;亞洲方面,日本、中國東部沿海及印度的光亮度也不遑多讓。燈火照亮了地球逾八成土地,只餘下薩哈拉、澳洲中部、戈壁等沙漠區,還有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南極等冰原,以及阿馬遜、非洲中部熱帶叢林的「星光」較暗淡,令人驚嘆人類確實無處不在。



再看香港這片「不夜天」。莫講話要看繁星滿天的夜空,即使日間要在維港看一看藍天白雲,現在似乎也是一件比中六合彩還困難的事……早前,環保組織「地球之友」發起了每年一次的「夠照‧熄燈行動」,呼籲市民和維港兩岸摩天大廈於晚上8時起熄燈兩小時,象徵性地挽救維港的一片星空。

以往因工作關係經常要當「夜歸族」,那時每晚坐通宵巴行經東區走廊時,即使是凌晨兩點多鐘,仍經常會看到一幢幢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有些更通宵亮著大型廣告牌招牌,光亮度比很多街燈還勁,頭頂的大片夜空都泛起了魚肚白。這種即使不在北極圈內也能看到的「白夜」奇觀,最近認識了它的新名字,叫做「光污染」。



光污染其實也是一種環境污染,為害不比膠袋遜色。它的成因是濫用的室外照明工具,例如將電燈強光直接或間接照射到夜空,而大氣中的雲、霧水氣,夾雜汽車、發電廠等排出的懸浮粒子及污染物,將這些光線散射開來,就形成我們常見的魚肚白色夜空。目前本港除了維港兩岸之外,旺角及灣仔也是光污染的「重災區」。以往的觀星熱點西貢、流浮山及大嶼山等偏遠郊區,近30年來星空亮度也急速褪色,據報現時新界部分地區的星空亮度只略遜於港九鬧市。

就在2009年的中秋前夕,拿起相機扮扮遊客拍下「維港兩岸的日與夜」共4幀全景照,作為歷史見證之餘,也希望香港這處最具代表性的海岸線,不會像「天邊一顆閃星星,海邊一顆閃星星,或睡或現閃爍不停」般,只能在歌詞中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