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遺忘的唱盤時光@Air Supply

「老餅點唱A to Z」又回歸講返去A字頭組合先,冇錯!今次講的是經常來港開個唱、來自澳洲的Air Supply。



這張《Making Love... The Very Best of Air Supply》是Air Supply的第2張精選碟。說Air Supply是最常來港開演唱會的外國組合一點不誇張,幾乎隔年就來一次,所以他們在港應該都仲有好多fans,對佢地D歌一定好熟悉。Air Supply在1983年出過兩張精選碟,一張是好經典的手繪封面那張,另一張就係上面喱張,基爾買的這張CD復刻版全碟有12首歌之多,百聽不厭。

雖然好多人對Air Supply都好熟,不過例牌都要介紹下喱隊澳洲組合的小小背景吧!自1975年成立以來,組合成員就沒有變過,分別是主音歌手Russell Hitchcock和結他手兼作曲人Graham Russell。全碟中基爾最喜歡的一首Here I Am,不說不知原來這首歌在1981年時曾躋身美國Billboard百大流行榜長達15個星期(約3個半月),最高位居第5位,認真威水。

All Out of Love也是經典中的經典,每次聽到都會有想大喊一場的衝動。很多人都會說Air Supply是澳洲歷來最出色最pop的樂隊組合,全因他們擁有這一大堆長青而觸動人心的佳作,All Out of Love雖然已是30多年前的作品,卻仍然一點不會覺得out,依然動聽,難怪當年譚校長也將它改編為《小風波》啦!

80年代初可說是Air Supply的黃金年代,The One That You Love也曾高踞美國榜第2位長達5星期。愛聽AS的人很多時都會不其然被Russell Hitchcock的高八度歌聲深深吸引,相信唔係咁多男歌手可以唱到佢喱個key。事實上時至今日Russell由於「年事已高」,明顯已無復當年勇,很多時唱live到高音Chorus部份都無法再好似昔日年輕時那樣power十足「逾升逾有」了,若想重溫他那種超完美演繹,唯有靠舊MV吧!

碟裏其實仲有Lost in Love、Even the Nights Are Better、Every Woman in the World、Two Less Lonely People in the World等招牌經典歌,所以說此碟百聽不厭絕不誇張。唯一比較可惜係90年代Air Supply曾翻唱老歌Without You,由於此碟在83年推出,所以無法收錄在內,獨欠了這首經典。翻查資料,原來自70年代至今翻唱Without You的歌手或組合單位多達180個,但基爾覺得只有Air Supply和Mariah Carey兩個版本最「迷人」。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回味那些年印象:上@香港大學

山長水遠出到中環當然唔會只去ifc見下長毛象就打道回府咁浪費車錢,一於來次舊地重遊,搭91號巴士向第二站出發。



第二站去邊?咪就係上面喱度!西閘喱邊已經掘到幾乎唔認得,因為要起地鐵站。聽聞第時有自動扶手電梯一直由山腳伸到上黎,交通方便得多,不過就少左昔日行落山搭電車的懷舊味吧!仲睇咩地圖丫,Let's Go……



大門口立即見到這個「吾德物賜」大校章,以前好多人放學會約喱度等。左上是新建的玻璃幕牆嘉道理生物科技大樓,同四周圍完全唔襯,都係以前果幢維多利亞式的舊Chemistry building古雅一點,至少襯得上Main building,最懷念大樓前那片大草地……



以前有成排locker在廁所隔籬,果然仲係度!再行下D課室睇睇,由於今日有function搞,所以不少課室都佈置成文學院各系的展覽廳。有乜function搞,咪就係farewell Main building囉!



各系的展廳有大有小,不過展出的東西就不太多,可能喱個月份學生都掛住讀書應付大考,無乜人去搞啦!都係出去睇下荷花池吧,竟然無乜人,可以任影唔嬲兼玩下水。之後再行入去陸佑堂睇下先,好似都幾熱鬧。



陸佑堂裏面人山人海,好耐無見喱種大場面,不過實際上做緊咩就唔太清楚,襯一陣熱鬧就走人。



再出去四圍八卦下,英文系那邊都係無乜特別野睇,不如行上2樓逛逛。



迴廊上的地磚精巧細緻,聽說是19-20世紀初的英國貨,磚廠也早已停產,所以如果損毀了也極難找到合適的花磚修補,幸而百年以來仍尚算保存完好。



本來想去影「新舊對照」,可惜頂層的大鐘樓已不再開放,就求其影返張差不多鋪士的「對照」吧!右上是陸佑銅像;右下是下面的中庭,其實都幾高架!擒上去影相都有少少牙煙。



外圍羅馬巨柱的露台位平時都好少開放,但喱日就中門大開可以畀人入去影相,當然不會錯過這難得機會。聽說將來Main Building會變成行政大樓,學生不會再有機會來這裏上課,實在有點可惜。



咦,邊個無交功課呢?!定還是提人交功課?都係唔好理人地咁多野,繼續四圍行下,話晒大樓有成百年歷史,幾乎每一磚一柱都特別有歷史感,基本上香港現時都唔太多喱類歷史建築了。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ifc冰河世紀長毛象@中環

經過滂沱大雨的一周後,星期日的天色突然轉晴,咁好天氣當然要出動走走,第一站就先去中環同人逼下。
 

平時如無必要,星期日都盡量不會去中環同菲傭逼,不過今次為了去睇小長毛象Lyuba,都要冒下險。一出中環站果然成街都係菲傭,之前聽過有個IQ題問「星期日最多菲律賓人的是什麼地方?」其實真係唔係菲律賓,而係中環囉!



講返長毛象,喱次展覽是在ifc展出,去到又真係好人山人海,仲要排隊先入到去睇,好彩條隊都算移動迅速,否則基爾一定打退堂鼓。上圖中巨大的草原長毛象骸骨豎立於展覽場地入口處,映襯出下面的「人海」恍如小人國。



長毛象骸骨保留了完整巨大的象牙,很有氣勢,真係唔打得都睇得!再行入少少就見到一個巨型玻璃箱,大大話話都有成五六十人在圍觀,唔駛講一定係小長毛象Lyuba了。



其實這是一具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極圈凍土發掘到的小長毛象乾屍,由於長年「冷藏」下,所以可保存4萬年不腐,而且毛皮外貌保存完好,有點似動物的木乃伊。據專家估計,小長毛象Lyuba只有一兩個月大,由於體骼尚未成熟,一次隨母象過河時誤墮泥沼,最終無力掙扎而被溺斃,遂長埋於無氧無菌的凍土中。



直至2007年5月,特殊和暖的天氣令萬年凍土開始溶化,一名在當地放牧的涅涅茨人在野外拾柴時赫然發現了小長毛象Lyuba的屍體,於是立即通知當局。上圖左下是涅涅茨人的民族服,右圖黃色的則是研究員的防護衣。



場內有很詳細的展版介紹發掘小長毛象Lyuba的經過,另外仲有電視紀錄片重現萬年前西伯利亞大草原的動物世界場面,當然仲有Lyuba遇難的「案件重演」模擬片段。右下圖是同場展出的西伯利亞野牛頭骨,應該也是冰河時期的生物吧!



另外仲有大象家族的「族譜」展出,象其實同豬係近親,看個鼻子就知了!象類其實同人類一樣,一般古生物學家都相信長毛象其實也是源於非洲,是非洲象的一個旁枝。據悉長毛象是於大約1萬年前絕種,可能是被當時的原始人類大量獵殺而亡。



除了長毛象外,仲有長毛犀牛頭骨和穴獅頭骨展出,都是冰河時期的生物。至於小長毛象Lyuba由於保存完好,目前已成為俄羅斯的國寶,收藏於謝曼諾夫斯基博物館,這次是第一次外借到亞洲展出,而高17呎及重2噸巨型長毛象骸骨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開科取士:上@歷史博物館

行完文化博物館後,搭火車出尖東繼續博物館免費日之旅。由於之前聽聞過歷史博物館的「科舉展」好值得一睇,所以就先揀喱個逛逛。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開科取士——清代科舉展」有了不少關於昔日科舉的文物睇

相對於較有娛樂性的文化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向來都較學術性。今次這個科舉展也一樣,如果唔係讀過中史或會考讀過《范進中舉》的人,可能未必會有興趣去看,事實上佔七成展品也是文獻資料,對一般遊人而言可能略見沉悶。


大門內掛了很多宣傳橫額 / 看包青天時可能見過這種大官出巡的紅色告示牌

唔怕悶就跟基爾簡單走一轉吧!展廳其實分為10個部份,由生員入學到高中狀元「一條龍」闡述,巨細無遺,當中不乏有心思之作,盡量令展覽不太悶蛋。


剛好遇到有導賞團 / 科舉考試的syllabus「四書五經」/ 武舉考試用的關刀和大石

基爾到場時剛好遇上導賞團,不過人數太多,基本上聽到佢介紹又埋唔到去睇展品,所以跟左一陣後索性自己睇算了。談科舉當然離不開「四書五經」,基爾昔日都讀過某部份,所以不詳細睇了。反而考武狀元那邊就幾有趣,考生除了要識舞這把幾十斤重的大關刀之外,仲要搬得郁隔籬這舊大石,相信要搵吳剛師傅來赤膊示範先得喇!


好似《清明上河圖》一樣長的「殿試」答題卷。殿試是在皇帝監考下的最後一場科舉試,在一眾貢士中選出「三甲」(狀元、榜眼、探花)和其他進士排名


考試必備的紅纓帽

紅纓帽是清代禮帽,以玉草、藤和竹編織,並以紅紗綢裱裏。按清制度,考生須穿官衣、戴官帽應試,獲得秀才資格後,可在冠頂加上鏤花銀座,再上銜銀雀;中舉後再換上金雀;考獲進士後可換上金圓頂珠。


陳列在展廳中的這幅「祝壽賀幛」也很矚目

此「祝壽賀幛」也有百多年歷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現時大學的研究生)鄧蓉鏡撰文並書,是元朗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鄧惠成為祝賀母親鄭氏六十大壽而製,外表看來有點似一幅刺繡精美的被褥,圖案內容主要讚頌鄭氏賢德,養育兩子分別高中舉人和秀才。


龍山寺鐵鐘

此鐘原置於粉嶺龍山寺,康熙四十年(1701年)鑄,為龍躍頭貢士鄧士美母親林氏所贈,以祈求兒子赴廣州應試能平安高中。大鐘原有兩座,另一座現置於龍躍頭天后廟內。


順天貢院復原模型

順天貢院位於北京,是清代第二大貢院,也是舉行會試的場地。清代第一大貢院位於南京夫子廟,相信好多人去旅行都有參觀過吧!


歷代狀元榜 / 試帖詩

展品中還有上面這個歷代狀元榜,由唐朝一直數到晚清,基爾相信都有近千人,其中唐宋明代都有不少顯赫有名的大文學家或政治人物上榜。至於試帖詩則是考科舉時指定要用的一種詩體,清代趨於八股化。


八股文 / 捐官收據

上圖是清初康熙年間狀元韓菼的八股文考卷。八股文由八部份組成,講求極嚴謹的對仗韻律規格,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專門文體。(待續)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遺忘的唱盤時光@John Denver

「老餅點唱A to Z」今次就點到D字頭的John Denver。JD是誰?大概可以理解為美國版的區瑞強吧!不知為何每次聽到John Denver的歌,自自然然又會記起區瑞強,可能兩人都是很經典的田園歌手吧!



這隻《In Memory of John Denver》是1997年John Denver駕駛私人飛機在美國加州失事,墮毀於太平洋海岸猝然離世後推出的,而且仲係Limited Gold Disc Editio,金碟上還印有John Denver的俏像。

以前聽聞由於金碟的純淨度高,所以會特別好聲,當然若用基爾的老爺唱機播放,又唔會有太大分別,可能要用到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的膽機先聽得出有幾好聲。已經唔係好記得當年買喱隻碟係幾多錢了,但相信會比一般普通版CD貴少少,加上依家金價與1997年相比升了近倍,所以喱張碟應該也升值不少。



都係唔講咁多廢話立即去歌!John Denver的首本名曲實不作他想,一定係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就正如若是聽區瑞強的話,第一首必定係陌上歸人一樣。此外,Annie's Song也是John Denver的鄉謠經典,是他寫給太太Annie Martell Denver的一首情歌,份外sweet。

全碟中基爾最喜歡就是這首Sunshine On My Shoulders,如果是晨早一起身聽就最適合不過,很有點「晨早空氣清新開朗,陽光溫暖帶來無限美」的朝氣感覺,正!



碟裏十多首歌當中,不能不說的還有這首很特別的In A Far Away Land。昔日80年代廣東歌翻唱英文或日文歌可謂恆河沙數,但由中文歌改編為英文歌的就較少見。In A Far Away Land本身原是30年代一首著名的中國西北民謠《在那遙遠的地方》,John Denver由於太愛這首歌,後來就親自填上英文歌詞再唱。上面找來的則是1992年JD在華舉行巡唱時演唱的國語原裝版本,心水清的「資深」樂迷可能立即會記起鄭國江填詞、關正傑主唱的廣東話版本吧!

單看CD背面的目錄「晒冷」,就知其實碟內還收錄了Rocky Mountain High、Windsong、Eagle And The Hawk等多首John Denver經典,唯一遺憾的是竟然獨欠了基爾的「至愛」Perhaps Love(與Placido Domingo合唱)。「3 Tenors」之一的杜明高聲線雄渾有勁感染力強不在話下,與John Denver的清新出塵混合起來竟有點離奇的化學作用,令平靜的心底泛起一圈圈漣漪。曾聽聞有人覺得葉振棠、麥志誠合唱的《難為正邪定分界》,其實就是脫胎自這首Perhaps Love,你又同意嗎?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復活節主教座堂巡遊

若復活節長假期去澳門,可以睇到好多平時看不到的宗教氣氛,例如主教座堂的耶穌聖母出巡大典。



澳門天主教的復活節紀念和慶祝聖典其實是分3天進行,分別是耶穌受難日(星期五)、聖周星期六及耶穌復活主日(星期日)。在這三日內,澳門各堂區的教堂都會舉行慶典彌撒。這次基爾看到的是周日的復活主日大巡遊。



下午時份,位於大堂前地的澳門主教座已有大批教徒和遊客前來等候復活主日大巡遊的展開。澳門由於比香港開埠得更早,所以這裏的教堂一般比香港的更具悠久的歷史,規模也更大,例如採用了哥德式雙鐘樓建築風格的主教座,就是始建於1576年的古老教築,最初它只是一幢木建的小型教堂,至1850年才重建為現今的規模。



由於教堂裏正進行巡遊前的彌撒,而且已逼滿了信眾,基爾只能在門外感受大堂內的氣氛,大堂門外則有一整隊銀樂隊準備為出巡隊伍奏樂。彌撒結束後,大巡遊即展開。



身穿各式外袍的儀仗隊由主教座堂出發,沿斜巷來到議事亭前地。耶穌聖體的木像由十多名教徒抬著,走過有大量遊客圍觀的議事亭前地,場面壯觀。



議事亭前地一帶的古老建築,與復活節大巡隊的隊伍非常配合,這種濃厚的宗教氣氛在香港已不多見,但在澳門側仍保留了這一古老的傳統。



平時逼滿遊人的議事亭前地,這天特別闢出了大巡遊路線。耶穌聖帳上寫的JHS字樣,是耶穌會(JESUS HOMINIUM SALVATOR)的簡稱。耶穌會早在16世紀已有傳教士來華,不少最初也是駐於澳門。明清兩代來華傳教的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郎世寧等,也是耶穌會的教士。



巡遊隊伍最後來到玫瑰聖母堂,採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玫瑰堂於主教座堂同具有悠久歷史,始建於1587,最初也只是一座木建築,故此澳門華人一般稱它為樟板堂,19世紀時曾遭大火焚毀,至1874年建成現今規模。



復活節大巡遊除了有耶穌聖像出巡外,還有玫瑰堂著名的花地瑪聖母像同行。身穿藍袍的聖母像平時供奉於玫瑰堂裏,每逢復活節也會隊巡遊隊伍在澳門市區內巡遊一周,為信眾帶來祝福。至於玫瑰堂裏其實還有一個小型的天主教聖物展覽廳,有機會基爾會再在「澳門印象」系列裏寫網誌。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林家聲藝術人生@文化博物館

睇完羅文展覽之後,再睇文化博物館裏同場另一個人物展,就是「博、精、深、新——林家聲藝術人生」。


林家聲展廳外的木欄柵設計,很有點大戲棚的味道

粵劇名伶林家聲博士原名林曼純,1933年生於香港,曾跟隨男旦鄧肖蘭芳及粵劇泰斗薛覺先學習粵劇。他秉承薛覺先對藝術的嚴謹態度,對粵劇藝術不斷追求、探索和改革,以「博、精、深、新」為表演原則。


林家聲捐贈了2000件粵劇藏品予香港文化博物館,當中不少昔日踏過台板的華麗戲服,包括上圖左的黃地繡龍紋大靠,是林家聲在《雷鳴金鼓戰笳聲‧三貶》一幕所穿的戲服

林家聲先後領導「慶新聲劇團」及「頌新聲劇團」演出,開山劇目包括《雷鳴金鼓戰笳聲》、《無情寶劍有情天》、《碧血寫春秋》、《三夕恩情廿載仇》、《林?》、《連城璧》等,皆成為香港粵劇的經典戲寶。


上圖右這襲蝴蝶袖戲服很特別,是林家聲演出《梁祝恨史》時所穿的,聞說是由他太太紅豆子親手設計和縫製

廳內展出的戲服多不勝數,其中基爾覺得這套「化蝶裝」最特別,是林家聲與李寶瑩合演《梁祝恨史》時所穿,祝英台哭墳後與梁山伯雙雙化蝶飛舞出墳,是林家聲粵劇舞台生涯其中一幕經典。


同場還展出大量手工精巧的官帽,每件都是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1970年代粵劇戲曲表演逐漸式微,林家聲曾簽約當時的麗的電視(亞視前身),拍攝一系列與粵劇有關的電視特輯。


紅噹噹的展廳裏還有很多輕觸屏幕介紹林家聲的粵劇生涯,和他身邊親友的訪問片段

1993年退出職業舞台後,林家聲仍熱心推動粵劇,積極關注粵劇藝術的發展和承傳工作,把一生奉獻粵劇藝術。由於他在粵劇藝術上的成就和貢獻,多次獲得港府、學界及戲曲界的肯定,獲頒授多項殊榮。


展櫃裏陳列了部份有關林家聲的雜誌封面,包括《電視周刊》 / 林家聲曾先後得到港府、香港演藝學院和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多個獎項及勳銜

展覽透過劇本、戲橋、劇照、唱片、戲服及影音片段等,回顧林家聲的演藝歷程和對粵劇承傳工作的貢獻,對粵劇戲迷來說是一次不容錯過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