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俄羅斯謎旅程十五

羅馬天主教的聖地在梵蒂岡,那麼東正教聖地又在哪裏呢?


謝爾蓋耶夫市郊的鐵路 / 謝爾蓋耶夫市中心的大型商場

離開了小城特維爾,乘旅巴大約個多小時後,距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大約只餘1小時車程,這裏就是著名的「金環古城」地區。所謂「金環」(Golden Ring),其實是指位於莫斯科東北、伏爾加河以南的一系列俄國古城,由於地理位置上排列成環狀,因而統稱為「金環古城」。而這次第一站到訪的,就是有「東正教聖城」之稱的謝爾蓋耶夫鎮(Sergiyev Posad)。



如果羅馬天主教的大本營是梵蒂岡,那麼東正教的根據地就在俄羅斯的謝爾蓋耶夫。距離俄羅斯東北只有70多公里的謝爾蓋耶夫,雖然歷史不及之前到過的俄國發源地諾夫哥羅德(Novgorod),但也有近700年歷史。謝爾蓋耶夫的歷史可追溯至14世紀1330年代,羅斯托夫貴族出身的謝爾蓋與哥哥來到拉杜尼斯(Radonezh)森林區的一個小山崗上,修築起小教堂和修道小屋潛修,實現從小已立下當修士的心願。


路旁的一隻甲蟲 / 停泊路邊的老爺車,車尾箱上有好In的鷹圖案 / 東歐常見的舊式公寓


謝爾蓋後來成為中世紀俄國最傳奇的修士,故事始於1380年,當時莫斯科大公伊凡洛域治(Dmitry Ivanovich即後來奠定沙俄立國基礎的「頓河英雄」Donskoy)領軍反擊蒙古的韃靼兵團,出征前伊凡洛域治專程來拜訪謝爾蓋修士,希望獲得他的祝福。謝爾蓋預言伊凡洛域治將可凱旋,並派遣兩名熟悉行軍遣將的近身使徒隨軍當修謀,結果伊雲洛域治真的取得大勝,令俄人擺脫了蒙古人百多年來的控制,而謝爾蓋則獲封為「最偉大的聖徒」。聖謝爾蓋還被視為能顯庇護神蹟的修士,以後歷任沙皇出征前,大多會先來謝爾蓋耶夫朝聖祈福以求凱歸




白石紅磚築成的鴨塔 / 修道院指示圖 / 在停車場「野餐」的俄國人 /
修道院外紅軍廣場紀念品攤檔 / 全身披黑袍的東正教修士 / 聖謝爾蓋修道院全景


由於聖謝爾蓋修道院的聲譽日隆,往後俄國歷任沙皇、大量貴冑地主以至平民百姓信眾紛紛前來朝聖及捐獻,修道院的財富日漸豐厚,規模也急速擴大。修院內現存最古老的聖三一大教堂(The Trinity Sergius Lavra,始建於1422年),就是由伊凡洛域治大公之子捐建的。時至今日,聖三一教堂內仍安放了聖謝爾蓋的銀棺,不少教徒到來朝聖時,都會親吻這具銀棺以求獲得祝福。

至於上圖左為修道院北城牆最巍峨的鴨塔(Duck Tower),它建於17世紀初,因塔尖有一隻石雕鴨子而得名。當時謝爾蓋耶夫除了是俄國的宗教重地外,也是守衛莫斯科的前哨據點,修道院四周築起逾20米高的白石圍牆,並修建了幾座宏偉的雕樓,鴨塔就是其中之一。現時鴨塔之下是一個小停車場,不少俄國人來修道院朝聖後,會即席在停車場一面吃東西和一面攀談,也許這是他們的消閒活動之一吧!再沿著圍牆一直往前走,可以見到一個修道院的指示牌,指示院內各座教堂及建築物的位置,但由於只有俄文介紹,對外國遊客幫助不太大。


修道院外的蘇維埃紅軍大道 / 古色古香的棕熊餐廳 / 俄羅斯沙律與豬扒


由於來到謝爾蓋耶夫時,已過了中午時份,所以還是先「醫肚」才去逛修道院。循隧道橫過了修道院外寬闊的蘇維埃紅軍大道後,是一條專賣紀念品的小街,旁邊還有幾間餐廳,其中一間門前擺放了一隻熊人木雕,餐廳的紅磚外牆還有點古樸氣氛。入到店內,古典的餐台陳設也甚富麗堂皇,可惜菜式不太特別,依然是一般俄式菜絲沙律和豬扒,由於之前在聖彼德堡也嘗過,所以沒有什麼驚喜!


鐘樓及聖泉井小禮拜堂 / 進行維修工程的工人 / 修道院內的壁畫 / 聖母升天大教堂


貴為世界三大東正教修道院之一的聖謝爾蓋修道院(其餘兩所分別是聖彼德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Alexander Nevsky Lavra及基輔洞窟修道院Kiev Pechersk Lavra),佔地逾10公頃,若要每處都仔細參觀,至少要預留整天時間(開放時間是10:00am-5:00pm)。所以吃飽午飯後,立即就要趕返修道院,以免遊逛時間太短。由東面的主門進入修道院後,右面首先見到的是售票處,再往內進就是一間很特別的、聳立於大拱門上的建築物——施洗約翰門上教堂。穿過拱門後,立即看到最繽紛奪目的聖母升天大教堂(Assumption Cathedral)。在偌大的修道院內共有十多間教堂,卻以始建於1559年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最矚目,全因它的藍色大洋蔥頭塔頂,即使在高聳的圍牆外也清楚看到,也是整所修道院的焦點。

大洋蔥頭塔頂向來是東正教堂的標誌建築,它源於1476年俄國西部邊陲城市普斯科夫(Poskv),後來當地不少建築師獲聘來到謝爾蓋,他們將家鄉流行的大洋蔥頭塔頂加到新建的教堂塔樓上,這種甚具特色的普斯科夫式建築風格,立即成為東正教堂的圭臬。聖母升天大教堂特別之處,是它有4個湛藍色的、上面還點綴了幾十顆金色星星及太陽圖案的大洋蔥頭塔頂,中央還有一個金光閃閃的大洋蔥頭主塔頂,明暗色調的襯托下顯得份外醒目。聖母升天大教堂旁邊有一座粉紅色外牆的巴洛克式小教堂,名叫聖泉井小禮拜堂,而聖泉井則在它前面的小涼亭內,不少教徒都會先來沾點泉水洗滌身心,才進教堂禮拜朝聖。在小禮拜堂左側還有一座全修道院最高、達88米的鐘樓,它始建於1740年,共分5層,由下至上遞次縮小,同是採巴洛克式建築,天藍色的外牆裝飾了多支羅馬式白圓柱,頂部則蓋上金色皇冠,氣派十足。初建時塔上裝設了40多口大銅鐘(蘇聯時期部分被拆走),及至1784年還加裝了自鳴鐘,現存的鐘面則是1905年更換的。


聖三一大教堂內的聖像門 / 聖謝爾蓋銀棺 / 攀談的東正教修士


除了星羅棋佈的東正教堂和鐘樓之外,不能不提的還有修道院內的壁畫。東正教堂與羅馬天主教堂最大的分別,是教堂內不設座位,所有信徒都要站立進行彌撒及禱告。此外,東正教堂內的雕像也極少,以聖母、耶穌和眾聖徒的壁畫為主。而聖謝爾蓋修道院內的壁畫,大部分是15世紀初著名莫斯科畫派大師安德烈魯布列夫(Andrey Rublev)的作品。

修道院內現存的魯布列夫真蹟畫作,主要集中在上圖聖三一大教堂內的「聖像門」(Inconostasis)。聖像門其實是一道鑲嵌了多達40幅聖像壁畫的大牆,由於每幅畫都鑲嵌在黃金鑄造的畫框內,遠看就如一扇扇小門。可惜教堂內光線較昏暗,而且不能用閃光燈拍攝,照片效果只屬一般,幸而尚可展現出聖像門既精緻又宏偉的本色。


建於15世紀末的聖靈教堂 / 黃金大洋蔥頭塔頂的聖三一大教堂及內部的壁畫與大吊燈


從雕樑畫楝的聖三一大教堂走出來,眼前是一個偌大的廣場,不少教徒遊客會在這裏餵飼鴿子稍作歇息。廣場對面不遠處就是建於1476年的聖靈教堂(Holy Spirit Church),與聖母升天大教堂一樣,聖靈教堂同樣有湛藍的大洋蔥頭塔頂,不過是「單筒雪糕」設計,規模較小且不向外開放。翻看資料,原來當年沙皇伊凡四世怒斬被指圖謀篡位的太子後,曾來到聖靈教堂向上帝懺悔。

小廣場的右邊是一座氣派媲美聖彼德堡夏宮的建築,原來那是一間宴會廳(Refectory),盡頭則連接聖謝爾蓋教堂(Church of St.Sergius)。這座採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宴會廳始建於1686年,與大部分歐洲皇宮一樣,聳立在一個大台階上,外牆四周除了有精美的雕花及棋盤格子圖案外,還有華麗的門窗裝飾,迴廊上的白柱則纏繞著葡萄藤裝飾,雕工細緻花巧,與修道院內其他樸實嚴裝的大教堂相映成趣。這座面積達510平方米的無柱大宴會廳,主要是昔日沙皇與王公顯貴來修道院朝拜後,在這裏設盛大晚宴之用。


蘇維埃紅軍廣場上的列寧像 / 施洗約翰教堂及拱門上的壁畫 / 鴿子飛過華麗的大宴會廳


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只能走馬看花般參觀了修道院內幾處必看的重點建築,拍幾張照片留念。再看看手表,原來已是4時多,距離關門的時間不遠了。翻看小冊子的簡介時發現,原來以這種「極速遊」方式,也只是行了三分之二個修道院,位於北面的沙皇宴會堂(Tsar's Palace)由於較偏遠,已經來不及去參觀。算了吧!正如當年也無法逛勻梵爾賽宮超大的御花園一樣,就留給自己日後重遊舊地的藉口。臨走時再次穿過施洗約翰教堂下的大拱門,在門外的紅軍廣場竟發現了一座列寧雕塑(上圖左),這還是來俄羅斯後首次見到列寧像,昔日的蘇聯共黨之父,似乎也無法敵過歷史巨輪而風光不再,只留下這孤伶伶的雕像供人憑弔。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世盃陳年心水收藏

今屆南非世界盃話咁快就過左一半,進入淘汰賽階段的戲肉。這裏當然不會亂嗡睇好邊隊邊隊啦!一來以免無端端做左「燈神」,二來也費事得罪任何一方die hard fans。為穩陣起見,所以基爾都係拎返的「長處」出黎講下!大家咪諗錯隔籬先,講的是懷舊收藏!



記憶中以前係貯過幾本陳年《奪標》世界盃特刊的,可惜大部分已散佚,至今一本都無得剩。故此,若要數基爾手頭上現存早遠古的世界盃珍藏品,就是這套紀念幣了。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值錢東西,只因它們不太阻掟,所以能倖存下來沒被丟進垃圾房。時間回撥至1990年,當年係由意大利主辦的14屆世界盃,基爾其實沒有貯齊這套24支決賽周隊伍的紀念幣,現存亦只餘下蘇聯及捷克斯洛伐克兩枚,但珍貴之處在於蘇聯賽後翌年就瓦解了,捷克亦分裂為現時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1990年可說是東歐的變天前夕,這屆世界盃也成了歷史的轉捩點。



除左兩枚紀念幣外,1990年世界盃還剩低咩記憶呢?!米拿大叔入波後跳老舞、阿根廷「風之子」簡尼基亞與尚未太肥的「肥馬」、列卡特與禾拉互放飛劍、西德「金色轟炸機」奇連士文、史基拉斯史高拉菲爭當神射手、喊到成隻野的加斯居尼,還未數到馬圖斯、布林美、古列治、雲巴士頓、連尼加、柏列、卡拉加、武拿……齋睇星已經令人目不暇給,反觀今屆似乎星光太暗淡了!



睇完絕版世界盃紀念coins,再黎睇下世界盃紀念CD!這隻「聯合國陣容」唱片是為紀念1998年法國世界盃而發行的,碟中十幾首歌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梗係Ricky Martin唱的official song《The Cup of Life》,時至今日依然是世界盃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曲。此外,碟內還收錄了歐美亞非各國歌手當年以不同語言為法國世盃創作的歌曲,大部份都是輕快或節奏強勁的歌。



可惜基爾唔太熟悉那一大堆來自德國、法國、墨西哥、牙買加、巴西、荷蘭、意大利、阿根廷、丹麥的歌手,恕無法逐一深入介紹,連英國果首Chumbawamba唱的《Top Of The World》相信也不是很多人聽過吧!而且碟內並沒有知名度較高的美國歌星,否則可聽性一定更高。幸而碟背上的songs list仍有3個比較熟悉的名字,分別是代表香港的黎明、台灣的李玟和日本的小室哲哉,黎明唱的是《Kinetic Joy》,李玟則是《Colours Of The World》,同樣名不經傳!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探進袋袋滋味行:下@布袋澳

上回講到歷盡千山萬水終於第一次見到「袋袋」全相的最精彩部份,當然唔會影兩張相就肯走,一定要再探進「袋袋」深處,發掘下佢最靚的一面。


崖上遠眺布袋澳全景 / 布袋澳有不少魚排 / 水退時海灣邊有不少淺灘泥沼

由偏僻的大拗門路左轉入更偏僻的布袋澳村路,再行十多分鐘就到了「袋袋」的底部,由這裏可以直線看到出海的「袋口」,也看到在寧靜海面上漂浮的小魚排,以及欣賞到整個圓圓的峽灣全景!雖然個肚已經頂唔住勁打鼓,但都要再忍一下,影多兩幀相先肯再往前行,走進這個世外桃園小漁村裏去。


入村後向小碼頭方向走,就見到不少海鮮酒家 / 由發記往外望,海面上停泊了不少舢舨

走進布袋澳村,兩旁就見到熟悉的海味檔,出售漁村常見的蝦醬元貝鹹魚之類的海味,但檔攤不太多,看店的公公婆婆也不會叫賣,只是閒坐著一面撥扇子一面看電視。相比大澳、長洲那些喧鬧的海味檔大街,這裏似乎更能感受小漁村風情。基爾唔識買海味,當然不想去「運吉」以免打擾那些公公婆婆,於是就直走進近碼頭邊的海鮮酒家,先醫下已經打鼓打到無乜力的肚皮。


揚州炒飯$50 / 椒鹽鮮魷$50 / 蝦醬通菜$50 / 白灼花螺$98 / 豉汁蟶子$190

由於是第一次來,也不知那間酒家好食,就求其選了有海邊棚屋風情的發記好了。老闆娘還熱情地帶基爾一行人來到一張臨海的靚台,fit到震!雖然時間已接近2:00pm過了午市,但依然乜菜式都可以任叫,服務態度確係Ichiban!立即睇睇menu上面有乜好野食先~~~~就先點了豉汁蟶子、椒鹽鮮魷、蝦醬通菜同埋揚州炒飯!蟶子雖然幾貴,不過確實物有所值,非常鮮味!椒鹽鮮魷則比想像中大碟,而且很脆卜卜兼惹味;通菜及炒飯則一般貨色,勝在夠大大碟,一定夠飽。


粉絲蒸貴妃貝$25each / 寧靜的布袋澳碼頭

後來忍唔到口再encore,加了白灼花螺同埋粉絲蒸貴妃貝,果然無叫錯,兩樣同樣好新鮮,花螺無泥味,外貌睇黎非常乾淨,螺肉又夠彈牙,連本來附上的甜辣醬也不用點,就咁食最鮮味!至於貴妃貝則是因為見到隔籬台有叫,望落好似幾正咁,雖然要成$25隻,不過都好想試下。貴妃貝的外形其實有D似一般扇貝,不過舊肉就大隻D,而且肉身爽夾滑,鮮味十足,雖然唔算好抵,但也值得一試。


布袋澳村內的海味檔 / 洪聖宮 / 疲累的腿 / 回程時路經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有小型足球賽睇 / 16號小巴來往寶琳與布袋澳($7.5)

食飽飽之後,再加碼叫了$7碗的綠豆沙、西米露、涼粉冰之類的甜品,可以一路慢食一路hea坐傾下偈,一面欣賞下布袋澳的靚景,總算是為這次尋訪「袋袋」之行畫上完滿的句號。看看手錶原來已3點多,在布袋澳小市集閒蕩一陣就打道回府,坐小巴返回煩囂的鬧市中……

附錄﹕西貢布袋澳路線圖



(1) 將軍澳寶琳站;(2) 將軍澳坑口站;(3) 西貢三育中學; (4) 清水灣一灘;(5) 清水灣二灘;(6) 布袋澳;(7) 發記海鮮酒家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探進袋袋滋味行:上@布袋澳

夜晚坐車返歸途中突然接到「追魂call」,原來周日臨時要返工開OT,不過意外收穫係調假後變成原本要返工的B'day又有得放~~~~Great!!! 之前都諗住去西貢走一轉,一於提早出動!


將軍澳新都城中心內的大電視屏幕,正重播世界盃賽事 / 正門內擺了一舊大石,上面刻有國學大師錢穆的題字「止於至善」, 出自孔子《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很有意思 / 廣闊的大草坪彷佛令人以為置身外國的校園

由於今次行喱條線話長唔長,但都要行4至5個鐘,所以都要早少少起身早D出發。與V及W約好10:30am在將軍澳寶琳港鐵站先集合,再坐16號綠van入西貢,車程不太耐,應該半小時可到達1st check point。事先聲明喱架小巴要每半小時一班,逢搭正搭半在新都城二期下面的總站開出,所以最好不要遲到,否則要硬等半個鐘。雖然基爾在10:15am已到達,但最終還是要等到11:00am才齊人,結果要坐11:30am那班車出發。幸而定在新都城總站集合是絕對明智的,一來可以在商場上面涼住冷氣等,二來基爾可以睇住波一路等,三來由小巴總站開出時其實已上滿人,若在坑口站搭一定上唔到車。


校園內古老的愛德華式紅磚牆建築 / 古色古香的主樓是拍攝廣告或舉行婚禮的熱門地 / 幽靜的小徑旁聳立了幾支古老街燈

行程的第一站要先到上洋村的三育中學下車,由於大家都未過去,所以最初都茫無頭緒,幸而小巴上坐前面有位阿姐提醒,才識在清水灣道近濤徑路口落車。點解要去西貢三育中學?當然唔係去返學啦!而係早前基爾在blog友網誌中見過,這間已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古老學校很值得參觀,它早於1938年創辦,而位於清水灣道的這所校舍則建於1939年,至今已有逾70年歷史。二戰次大戰前後這所校舍曾借予英軍使用,改建為軍營,到了1947年才重新成為校舍。


大草坪上豎立了紀念該校創辦60周年的仿古埃及式方尖碑,非常特別 / 很特別的門牌號碼﹕清水灣道1111號

2007年這所學校申請改為直資,現時校舍內附設小學部,可說是「一條龍」學校。不過這間學舍最為人熟悉的,是它那恍如置身外國校園的青草地和古老的愛德華式紅磚牆大樓,因為經常成為廣告的拍攝場地。另外,校園的草坪和小教堂也經常會出租舉辦婚禮,可能不少新人就是睇中它那迷人的外國校園氣息。置身這座古老的校園內,四周的廣闊空間和幽美環境令人悠然神往,確實比香港很多中學甚至大學還要優勝。


遠眺碧海藍天海岸靚景 / 蜿蜒曲折的清水灣道 / 遼闊的清水灣二灘

睇完古蹟學校之後再起錨,向今次行程的「主菜」目的地進發。如果懶行的話,其實由三育中學可以再截16號綠van直去揭開「袋袋」的神秘面紗,不過話明係黎行山的,又點可以咁鬼懶,一於行路去。其實沿著蜿蜒的清水灣道往前走,也絕對不會迷路。在林蔭夾道清風送爽的環境下漫步,還可說是一種享受。而且清水灣道兩旁風景有幾靚,應該不用基爾多講吧!沿途望落山崖下面,就是一個個銀線灣、清水灣一灘和二灘的「藍天海岸」,遠遠的海灣還停泊了幾艘白色遊艇,若言再在山坡上加多幾間小白屋,真情會以為自己去了愛琴海度假!不過由於今次行程目的唔係去游水,所以就不打算花時間行落去沙灘了,只是在灘邊望下,就繼續上路去搵「袋袋」。


與布袋澳的天然靚景合照 / 北望遠處尖尖的山峰就是「釣魚翁」 / 呈現袋狀的布袋澳峽灣,清楚可見窄窄的袋口和弧形的海灣袋身

大概走了半小時,由清水灣道右轉入分岔路大拗門路之後,又走了逾半小時,似乎仍未見「袋袋」蹤影,開始有少少徬徨唔知有冇行錯路,於是再問問迎面而來的行山姐姐,答案好彩係「無行錯!」於是可安心繼續前行。行下行下再看看手錶,原來已經成1: 15pm,個肚開始有少少打鼓,原本plan左係入到「袋袋」先食飯,所以今次之行也沒帶備什麼朱古力或乾糧!Anyway,唔好諗食野就唔會肚餓,頂一陣啦就!~~~~~咦,行行下再望出去對面遠處的山麓,發現有一個疑似高爾夫球場的地方,下面終於隱約現出了「袋袋」!無錯,就係著名的西貢大峽灣——布袋澳。喱個「袋袋」係咪比好多LV呀、Gucci呀、anges b呀果D名牌袋靚好多呢!雖然喱個大峽灣並唔係由冰川侵蝕而形成的,但聽去過挪威的V話,布袋澳的壯觀程度確實可媲美北歐那些冰川峽灣。唔理咁多,基爾山長水遠行到黎,即使忍住肚餓都梗係要影下靚仔相先啦!

附錄﹕西貢布袋澳路線圖



(1) 將軍澳寶琳站;(2) 將軍澳坑口站;(3) 西貢三育中學;
(4) 清水灣一灘;(5) 清水灣二灘;(6) 布袋澳;(7) 發記海鮮酒家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海帶綠豆沙

上次整完紅豆糕意猶未盡,加上有blog友話想睇下我煲的綠豆沙,於是的起心肝去煲!其實都係D簡單野,絕對唔花時間,在大熱天時又可以清熱消暑,如果係睇波唔夠訓虛火上升的話,就最適合不過!



早前基爾捱左幾晚夜,即時虛火上升牙肉腫漲頸梗膊痛復發……拿拿林叫基爾媽煲綠豆沙先,當然仲要在旁偷偷師,過程其實都唔太複雜,材料也很簡單,包括有陳年陳皮數片,臭草一小紮,海帶一大塊……當然仲有主角綠豆半斤。



首先洗洗棵臭草先,再用水浸一浸D綠豆同陳皮,當然仲要洗下塊海帶。準備好晒材料之後,就將綠豆放入半煲水內,同時放入陳皮,再開火煲佢。緊記陳皮要凍水落,因為如果熱水落係會苦的。萬一開始煲時唔記得落的話,就索性唔好落了,雖然會無左陳皮的果香味道,但都好過成煲野苦晒丫!



當綠豆正在煲緊的時候,再黎搞下D海帶,由於海帶係好大幅的,所以浸過發大左之後,要用刀切成小條狀,咁就可以更易入口。臭草如果太大棵的話,也可以摘短少少,搞掂之後再全部掉入煲內,大火猛滾呀滾…… 用大火猛滾10分鐘左右,見佢有少少開始起沙,就可以先熄火。由於基爾向來係慳家之人,煤氣費咁鬼貴當然唔會全程用明火煲啦!所以若係煲綠豆沙紅豆沙一向都用真空煲來煲。大滾10分鐘之後立即將煲膽放入煲身內,佢自然就會慢慢滾4、5粒鐘。



其實除左慳煤氣之外,用真空煲仲有個好處就係因為用超慢熱力去煲,所以綠豆可以全部「開花」,起晒沙之餘更加綿滑,口感更佳。慢滾4、5個鐘之後,只要再用明火大滾一次,再加入兩三塊冰糖(也可加片糖),煮溶晒之後就大功告成。通常基爾都會煮稀少少,因為除左即刻熱食一碗之外,其餘仲會雪成冰凍綠豆沙,凍食通常會杰少少,但大熱天時更好味,若再食唔晒仲會雪成綠豆冰,超正!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遠古奇石@東坪洲

睇完鬼爪睇完奇樹睇完荒宅之後,東坪洲仲有咩好睇呢?!當然重頭戲要擺最後,就係睇怪石喇!話明係新獲冠名的國家地質公園,梗係有好多怪岩奇石係外面地方睇唔到架啦!喱篇尾聲就來闖闖這個奇石陣。



基爾之前聽聞,東坪洲係好猛的,除左有鬼爪、鬼之洗板、鬼屋……之外,仲因為喱度有好多鹹魚~~~~~絕無誇張,大家睇睇上圖,喱D就係被巨浪捲上岸的天然生晒鹹魚乾,係咪好猛先!唔講咁多費話,快D去睇下奇石。東坪洲可以說是天然奇石展覽館,除左有上圖左的鬼之洗板外,沿海石灘邊仲有蜂窩狀鈣質頁岩侵蝕留下來的岩板,以及好似威化餅的頁岩懸崖,當中以位於洲尾角前端的貓公洞(上圖右)最著名!其實這裏並沒有貓,只不過是頁岩裂縫被風雨和海浪侵蝕擴大形成的崖壁小洞,一般人只能像貓仔般蹲下才可爬進洞內,因而得名。



東坪洲雖然只有1.1平方公里,卻能成為中國182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現時還正申請成為世界地質公園,自然有其過人之處。原來在恐龍橫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約2億至7000萬年前),東坪洲還是沉睡在南中國海的淺海床,堆積了大量海沙,在海底壓成層層頁岩。大約到了64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時,香港東北一帶發生大規模地殼變動,有傳說是因為巨型隕石撞落現時吐露港海域,造成了八仙嶺、馬鞍山一帶的火山環帶,同時將大鵬灣的淺海推高,成為現時的東坪洲。上圖是島上其中一條著名的「龍落水」,它長逾百多米,本身是一條燧石粉砂岩,由於其波浪形狀像一條蜿蜒伸入海的巨龍而得名。左下圖為「難過水」,其實這是一幅頁岩懸崖,崖底有一條隱閉的石棧道,不少行山發燒友會攀岩涉水而過,由於腳下就是拍岸驚濤,經常險象環生,故被稱為難過水。



再來睇睇另一處地質奇觀「斬頸洲」,它位於島的西北部,是地頸連山嘴的奇特景點,地質學家推測這裏的斷岩早在東坪洲未被升上海面前就已經形成,其後碎石堆積在甬道上就成為一個連島洲。這條連島甬道高8米、長25米、闊10米,甬道兩邊崖壁是全島最色彩繽紛的頁岩層,也是東坪洲天然奇石的「縮影區」,穿過甬道就可到達北岸洲尾角的釣魚區。



再沿海岸走到東坪洲的東南端,就是島上另一地標「更樓石」。這兩塊龐然巨石高約7米,形狀十分對稱,若從海上遠眺,就如兩座聳立於海邊的更樓或燈塔。更樓石也是欣賞日出的勝地,自開闢成為地質公園後,漁護處在這裏修建了露營地點,還有地質介紹路牌和燒烤場地。基爾記得以前中學field trip時也曾懶叻咁爬過上更樓石睇風景,依家身手差左就求其離遠望下算數好了(另一原因係之前在爬落去龍落水一段唔小心擦損手搞到成手血,所以來到更樓石要掛免戰牌)!不過即使唔爬上更樓石,這裏一帶都仲有好多奇石睇,例如上圖左的大片硬泥灰岩,岩塊上的十字形紋理是因海水沖上岸時侵蝕了石面較弱的節理而成。



春遊薄霧似蓬萊,夏瀕碧水賞藍天
秋來步眭千層美,冬至竫竣若桃源


其實基爾都唔係第一次來東坪洲,不過每次來總會有嘆為觀止的感覺,而且一年四季都各具美態,所以整年不論春夏秋冬都逼滿遊客。下次有機會再來,不妨再仔細欣賞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確是名不虛傳的地質公園!……傍晚乘船回到吐露港馬料水,極目遠望對岸馬鞍山一帶的石屎森林,突然又有一種重回人世間的感覺。有時真的會懷疑,剛才走過的洪荒世界,會否只是一場夢?!

附錄﹕東坪洲環島行路線圖



(1) 連理樹;(2) 鬼之洗板;(3) 天后宮;(4) 更樓石;(5) 難過水
(6) 石棧道;(7) 龍落水;(8) 龍麟嘴;(9) 斷頸洲;(10) 貓公洞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古廟荒宅@東坪洲

上次睇完東坪洲的奇異植物之後,今次再來睇島上的建築古蹟!雖然現時島上已極少村民居住,但仍保留了不少昔日的古老寺廟、荒廢的村屋和學校等建築物,也可以說是東坪洲的文化遺產。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新安縣志》載﹕「平洲在西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一二里,橫垣海面……」一般相信這是東坪洲最早的文字紀錄。1898年英國與清廷簽署租借新界99年的條約後,東坪洲亦劃入英國殖民地管治範圍。二次大戰日治時期,東坪洲還曾成為抗日游擊隊的基地!若數島上的歷史建築物,則首推上圖位於亞媽灣的天后宮。這座古廟採用中國傳統的三進模式設計,現時廟內仍保存了一口鑄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古鐘。



清代中葉解除海禁後,其實已有不少客家人來到東坪洲建村立業,全島分佈大小村落達十多個,包括大塘、李屋、鄒屋、陳屋、沙頭、洲尾等。50年代東坪洲全盛時期人口達千餘人,大部分村民皆以捕魚為生,也有在島上種植花生、番薯、蔬菜、果樹,還有養雞養豬,完全是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上圖為部分殘存的村屋,大部分建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島上最常見的頁岩配以傳統青磚修築外牆,某些雖已成頹垣敗瓦,但仍保存了巍峨高牆和天台圍欄,隱約可見昔日的大宅風範,地上還發現有不少青花瓷器碎片,莫非也是昔日村民留下的「古董」?



除了破爛的村屋外,島上原來還有兩座古老的學校,分別是維新學校及群英學校。現時遊客多過居民的東坪洲,當然不會再有學校,上圖左的東坪洲警崗其實就是由昔日的群英學校改建而成。走進一個又一個破敗的村落,除了有點荒涼味道外,也依稀感覺到一點點昔日的繁華氣象。看著這一幅幅攀滿藤蔓的古老石牆,不其然會令人想起那些吳哥窟、瑪雅神廟之類隱沒於叢林的古文明遺址,似乎有一股衝動,要學梁朝偉一樣偷偷找個樹洞牆洞,埋藏一點點心底的秘密……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連理奇樹@東坪洲

上次千奇百趣東坪洲講左鬼爪同埋鬼之洗板,唔知大家畀左幾多個趣?!Anyway,其實喱次奇趣之旅仲有其他盞鬼野值得一看,今期主要post一些島上的奇異植物畀大家睇睇。



上碼頭之後,行左無耐就見到上面喱棵好宏偉的「連理樹」。位於王爺角漁護署告示牌和涼亭旁邊的這棵奇樹其實是兩株老榕樹,由於經歷百年的繁衍生長,枝幹氣根互相糾纏而成為一棵樹,時至今日已經難分難離,儼如一對緊緊擁抱一起永不分離的戀人。昔日鄉民還會視它們為吉祥樹,經常在樹腳四周擺放不少祭品,好彩暫時未見有D痴男怨女在樹上刻上什麼「XX love XX」或者「XX一生愛XX」之類的肉麻字句,否則就大煞風景了!



東坪洲其實自明朝起已有漁民居住,然而由於島上沒有什麼高山溪流,所以淡水資源奇缺。村民以往曾開鑿過幾口水井,又修建過儲水池,但每逢天旱時節都不孚應用,很快枯竭,這時就要駕船到對岸的深圳南澳汲取井水。也可能因為島上沒有什麼河道,沿海一帶都長滿抗旱力極強的植物,包括上面的仙人掌,基爾還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仙人掌之花」,絕對不是花墟常見那種用大頭針拮上去的假花。這種仙人掌花呈淡黃色,而且也幾大朵,有點似山茶花。



除左有大量仙人掌外,近沙灘一帶仲有大堆棕梠植物,回家翻查資料原來佢個名叫做「露兜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廣泛生長於亞熱帶的海灘,而東坪洲、東涌、西貢一帶的天然海灘也常見其蹤影。露兜樹適應力極強,能在惡劣環境下生長,尤其在海灘的鬆散砂質土壤上,往往能長成茂密的叢林。露兜樹與榕樹一樣會長出氣根,當接觸沙地後又會成為新枝幹,並抓緊鬆散的沙土。它的葉與大部分棕梠科植物一樣呈扇狀,邊緣有堅硬的刺,昔日村民批走葉子的尖刺後,會用來編織竹籃、扇子和蓑衣等。再走近一看,原來樹上還結了一個個「迷你菠蘿」,所以它又名「假菠蘿」,唔知味道係咪似菠蘿呢?



東坪洲海灘邊除左有形態古怪的露兜樹之外,竟然仲有不少火龍果樹(上圖右)!火龍果其實是仙人掌的一個品種,原產地是中美洲墨西哥、加勒比海一帶的海岸,20世紀初才被人帶到台灣及廣東、福建沿岸種植。不過由於秋冬季才是火龍果的收成期,所以這次就看不到果實,留待年尾先黎摘啦!

再行入荒廢的古村,裏面又會有咩奇怪植物睇呢?就係上圖左這種藤蔓。在一片頹垣敗瓦上,總會看到這些生命力強橫的躝藤,正向四方八面蔓衍開去,滲透每個角落,將堅硬的瓦面、頁岩石牆也鑽開,展示出大自然強大的力量。突然想起﹕有朝一日地球上再無人類時,會否就是這種景象?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隱見鬼爪@東坪洲

「月光光,照地堂,巫家有隻大豺狼……」係咪好恐怖呢!不過今次唔係要講鬼故,而係去一個神秘地方!「車~~~東坪洲有幾神秘呀!好多人都去過啦!」咁你就錯喇!大家仲記唔記得古天樂的《陰陽路》系列呢?其中有一段就係在東坪洲的廢屋拍架喇……果度究竟仲有乜鬼野睇呢!大家跟住黎,千奇百趣咪眨眼。


左﹕馬料水碼頭 / 右﹕黃竹角嘴鬼手岩

慣常地大約9點幾在馬料水碼頭出發,在吐露港內尚算風平浪靜,大約半小時終於穿越了赤門海峽,就在船開出大風大浪的大鵬灣之際,WOW~~~個頭90度轉向左邊,竟然見到一片「血色懸崖」!那裏就是黃竹角嘴,依家喱度已經成為地質公園的一部份。典解喱度個山崖會血紅一片架呢?莫非好多人黎依度跳崖自盡?~~~~原來話說大約1.4億年前,大量沙礫、粉砂和泥等沉積物沿河流一直由高處沖到這裏,並堆積在河口一帶的海底。經過幾百萬年沉積物層層相疊,底下的沉積物被壓成一層層的沉積岩。大約1億年前,當時氣候變得異常乾旱,加上受地下水影響,岩層中的鐵質氧化,變成紅色。其後堆積在海底的沉積岩層經歷板塊運動,由海底升上地面,就成為這一片血色懸崖了。

喱個時候船突然慢左落黎,究竟發生咩事?!哦~~~原來仲有野睇!在一片血色懸崖下、在一片亂石淺灘上……咦!竟然有一隻類似Adam's Family的怪手在淺灘上伸上黎呀!喱隻手原來叫做「鬼手岩」,依家佢已經成為地質公園的著名景點之一,可謂「鬼名遠播」。鬼手岩就聳立於淺灘邊,如果要沿陸路去搵它,就一定要翻山涉水攀爬懸崖才能來到,要見它盧山真面目絕不容易,不過基爾坐船黎睇當然就輕鬆好多。鬼手岩其實只是淺灘亂石堆中的一碌小石柱,不過它的頂部有很多坑紋,遠睇形狀就如手指,似乎是一隻皺皮血紅鬼手從海裏伸上來。究竟佢係又點樣形成的呢?原來當砂岩岩層受橫向壓力影響,就會產生褶曲作用,令原本橫積的沉積岩層理壓至垂直。岩石凸起的部分較易受風化侵蝕,逐漸剝落。風化及侵蝕作用則集中於砂岩中較弱的層理發生,造成裂隙,形成鬼手岩上的「手指」。同時,海浪經年不斷沖蝕岩石下方,使它形成狹窄的「手腕」!


上左起﹕赤洲磯釣、東坪洲碼頭邊介紹牌、鬼之洗板 / 下﹕臥佛

同鬼手岩say goodbye之後,船繼續緩緩前行。在右邊的一個小島上,咦!竟然有人喎!仲見佢地在崎嶇不平的懸崖上坐係度,哦~~~原來係在釣魚,不過話時話出左赤門海峽之後就開始好大浪,船固然被海浪拋得恍如坐過山車一樣,遙望赤洲那邊也見到大浪擊向岩岸時捲起的千堆雪,所以玩磯釣的相信也要一定膽量。

坐了大約半小時「過山車」之後,終於來到東坪洲。不過在登岸前,船家特別兜去島的南面海域,莫非又有盞鬼野睇?!哦~~~~原來係要黎睇「臥佛」。從這個角度望向東坪洲,就如一個躺在海上的天然大佛。由於東坪洲碼頭位於島的北面,所以一般街渡是不會繞過南部,要睇喱個奇景就要包船去喇!


近景﹕鬼之洗板(學名wave-cut platform)/ 遠景﹕深圳南澳

船之後繞道返回東坪洲北面的碼頭,登岸後立即就看到非常熟識的「鬼之洗板」。相比起日本九州宮崎縣的「鬼之洗板」,東坪洲的這片「鬼之洗板」也絕不遜色,不少日本遊客也會專登坐船來遊覽。「鬼之洗板」其實也是因板塊移動被擠壓上地面的古老沉積岩層,整個東坪洲本身也是有幾億年歷史的沉積岩層,沿海一帶岩石由於受海浪千萬年來的侵蝕,堅硬的沉積岩層暴露出地表,每當大浪沖擦上這一層層的沉積岩岸時,就令它更以一大片洗衫板。到底夜晚係咪真係有鬼黎洗衫呢?喱個重任就交畀大家去考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