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秦始皇永恆國度:下@歷史博物館

話明係去睇秦始皇兵馬俑的基爾,搞咩長篇大論講咁耐,連兵馬俑的手指甲都仲未見到架呢?!咪心急住,今次「下集」就一次過睇晒佢!



今次由西安運來的兵馬俑,原來都集中在最後這部份的兵馬俑坑展廳裏,由於實在有太多人圍觀,基爾還是先去睇睇喱D石鎧甲。這些盔甲在出土時大多已經散晒,後來才由考古學家按古籍文獻推敲,再用現代的金屬線一針針將石甲重新編織,令這套秦朝甲冑回復舊貌。盔甲分為內袍、外褂和頭盔,上身石甲由上疊下,下身則由下疊上,所以穿上身後不會阻礙身體活動,設計非常講究靈活!



見人潮散少少,把握時間行過去睇睇兵馬俑先!基爾以前從未去過西安旅行,當然也未參觀過兵馬俑坑,這次都係第一次睇真正的兵馬俑,原來實物比真人還要高大,而且每個兵俑的樣子都唔同的,真係好神奇!



由於展廳佈置以紅黑為主調,加上昏黃的燈光,如果只用平常戶外模式拍照(如上圖左),照片色調會偏黃。基爾後來嘗試用室內暗光模式(上圖右),拍出來的兵馬俑會比較貼近原來的陶土色澤。不過基爾反而更愛偏黃的色調,感覺更豐富和有歷史味道,所以還是用返戶外模式拍照吧!



上面喱個又係「20 Must-see Exhibits」之一的「彩繪騎馬俑」,它比一般兵馬俑小得多,只有手掌大小,出土於咸陽附近的秦墓中,較秦始皇陵的兵馬俑還要早約100年,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騎馬俑。騎士和馬由整塊陶土捏製而成,還留有指印,眼鼻則以刀刻畫出輪廓,更特別係俑身還保留有彩繪,所以咁矜貴。



走近看看,每個兵俑不僅打扮有階級之分,而且面相表情和動作各異,上圖右是一個駕駛馬車的御手俑,史學家相信兵俑手上原有馬韁。



秦始皇去到冥界之後,除了有兵馬將帥守護之外,還需要大批婢僕侍候,上圖左是其中一具「跽坐圉人俑」,是飼養和管理馬匹的僕人;右上是一個動物陶棺;右下是秦俑坑的結構圖。



除了婢僕外,當然還要有宮廷樂師,上圖右這個「箕踞姿奏樂俑」呈坐姿,頭戴軟帽,雙目俯視,手上可能正撥弄一具弦樂器,惜已殘佚。右為一具「青銅仙鶴」,旁邊尚有一隻銅雁和銅天鵝,都是供始皇觀賞或狩獵之用。



這座「青銅大鼎」的雕花也非常精巧,按導賞員的介紹,這是現存秦陵出土最重和最大的銅鼎,鼎上的圖案花紋和形態明顯具有三晉風格,可能是秦統一時由三晉地區掠奪回來。鼎在古代也是權力的象徵,夏禹時就曾有鑄九鼎以示統一九州。



上圖右是一具「百戲俑」,百戲是先秦時代的一種雜耍技藝,扛鼎是其中一項表演,圖中這個大力士陶俑已失去的右手呈舉起狀,似就是正在表演扛鼎。右上是一個彩繪俑頭,右下是兵馬俑出土初時仍可見俑上的色彩,不過接觸空氣後會與顏料產生化學作用,令色彩漸褪。現時內地的專家已掌握保存秦俑彩繪的技術,新出土的陶俑都可盡量保存千多年前的原色。



基爾覺得全場最靚的就是上圖這輛「秦陵一號銅馬車」,它雖比實物略小,但手工異常精巧,主體車馬為青銅所製,一些零件和馬首裝飾就以金銀鑄造,可見秦朝工匠已掌握了成熟的焊接、鑲嵌、活鉸轉軸連接等工藝技術。



導賞員表示,馬車上的銅傘製作難度最高,傘蓬雖以青銅打造,卻仍能呈現傘子靈巧的狀態,是極珍稀的工藝品。馬車旁還特別設置了一個3D屏幕,詳細介紹馬車的精巧部件。原來這輛馬車在2010年也曾運往上海參與世博展覽,當時基爾錯過了,好彩今次可以睇返。



最後,這兩具長形的陶俑公仔雖不是古物,不過基爾覺得很有趣,因為它具體地重現了古代工匠製作兵馬俑的過程。



秦俑其實是在兵馬俑坑附近就地燒造而成,所用的原料就是當地的黃土加上石英砂調和而成。兵俑的頭、手和身軀都是獨立製作,然後才裝併一起。下面的陶馬也是先分別製作馬頭、頸、軀幹和四肢、尾部等,然後再逐部黏合及覆泥修飾。陶俑陰乾後即可放進窯內焙燒,溫度約在攝度950-1050度之間,出窯後才畫上彩繪。



基爾在館裏行了足足兩個多小時,還跟了導賞團走了一部份,覺得今次的秦俑展確實很值得一看,希望將來有機會親身去一趟西安,見識一下真正兵馬俑坑的壯觀。

2 則留言:

  1. 這展覽不錯, 會展覽到幾時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奇:看看日期原來已是去年9月的,展覽老早就完了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