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近年可能見到「大海」對岸的澳門,地方細細竟然都有「歷史城區」,還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不單是一個名銜,實際上也帶動了澳門的古蹟旅遊發展。不甘後人的香港亦突然颳起一陣「保護文物」風,除了天星、皇后碼頭風波之外,兩所同具近百年歷史的古老大屋——甘棠第及雷生春,最近亦獲政府收歸管理,經大規模修葺後改建為博物館,重現了昔日大宅門的豪華氣派。
記得十多年前上大學時,乘23號或40號由金鐘上到中區半山,行經蜿蜒狹窄的堅道時,經常會抬頭一望旁邊的小山路衛城道,有一幢結合羅馬式大圓柱及維多利亞式紅磚牆的古老大屋聳立在一個小山崗上,這就是著名的甘棠第。它與四周的高樓大廈似乎格格不入,恍如被放進了時間囊裏,雖然有點歲月痕跡,卻依然不掩當年豪門大戶的貴氣。聽聞甘棠第曾被地產商覬覦,畢竟這是中半山的罕有昂貴地段。不過今次港府先勝一仗,搶先以5300萬港元收購,並斥9100萬巨資作大規模修葺,成為現時的「孫中山紀念館」。
將古老建築改建為博物館、藝術文化場館(中區半山雪廠街的藝穗會),或者是商場食肆(例如赤柱美利樓),有人覺得這是「古蹟活化重生」的良方,當然亦有人覺得是一種破壞。我事隔十多年重訪甘棠第,感覺它比以前金碧輝煌得多,而且可以入內參觀,這也是不錯的「活化古蹟」辦法啊!至少比美利樓好。
建於1914年的甘棠第,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本港華人富商何東之弟何甘棠命名,後經何氏家族及基督聖徒會多翻修繕後,一直保存完好至今。現時搖身變成孫中山紀念館後,前園豎立了一座新設的孫中山紀念銅像,以孫先生當年在香港西醫書院(港大身前)習醫時的年輕造型為藍本,頭戴扑帽、身穿長衫馬褂手拿書本,昂然邁步神氣十足。再抬頭一望,則看到2樓的金花銅飾圍欄,在陽光下反射出閃閃金光。
下一層設施不多,主要是入口的詢問處及出口的精品店,由一條小走廊連接,走廊兩旁牆壁掛滿了孫先生在港生活的老照片,另外還有一間小洗禮堂。
登上一道色調沉實、發出嘎吱嘎吱聲音的柚木長樓梯來到一樓,才真正呼吸到古老大屋的氣息。一樓是「孫中山與近代中國」常設展廳,長長的門廊及寬闊的樓頂盡顯大宅氣派。廳內還有古老的柚木壁爐,令我即時回憶起電視劇《第3類房客》中,喬宏清洗煙囪時被困的那個壁爐。此外展廳還有展出了多件文物瑰寶,包括《臨時大總統當選人公告》及《清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等歷史文獻,並播出孫中山革命之路的珍貴歷史片段。廳中還擺設了像真度十足的「四大寇與關景良」蠟像,初時驟眼看,還以為真的有5個古裝人坐在廳中,給他們嚇了一跳。可惜由於展廳內不准拍照,所以無法與大家分享,但參觀時緊記一看。
除了展廳外,一樓還設有一間小書室,放置了一尊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像及不少關於他的舊書圖冊之類,還設有上網設備。不能不提的還有「白廳」,這個昔日的宴會廳是全所大宅最大最金碧輝煌的廳堂,約可同時容納百人,因廳內陳設以白色為主調而得名。除了有豪華水晶吊燈外,還有古老吊扇及金花雕飾拱頂,說它是「縮水凡爾賽」也不為過。「白廳」外則是大露台,是供賓客休息閒聊之最佳地方。昔日從露台憑欄,可遠眺維港全景,現在則只能在前面林立的高樓大廈的隙罅之間,瞥見維港一線天。
再沿樓梯登上二樓,途中則可看到大宅內另一標記﹕大型彩繪玻璃窗。在古老教堂內常見的彩繪玻璃窗,到了19世紀時亦常用於豪門大宅內。陽光從窗外透進來,頓時滿室繽紛。二樓是「孫中山時期的香港」展廳,介紹19世紀香港開埠以來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展品包括有孫先生於1888年的解剖學考試答題卷、他在1900年赴日乘坐的佐渡丸輪船模型,以及1911年回國時的造像和老照片等。
參觀當天由於是「閒日」,遊人不算多,但要注意到訪前須先往各區大會堂或民政署購買門票(即使周三免費入場亦要先索取門票),因為紀念館不知為何並不設售票服務,甚為不便。交通方面,從中環的恒生總行一直乘半山扶手電梯至堅道即可達,連巴士車費都可慳返。
另一所位處大角嘴荔枝角道的雷生春,則是九龍區的著名古老大宅。記得小時候每年都會去家住雷生春附近的姑姐家中拜年,必定路經雷生春,印象中這幢古老大屋已十分陳舊,比甘棠第破落得多,十足電視劇《執到寶》中劉克宣所住的古老大屋一樣,充滿「鬼味」。
港府獲雷氏家族捐出「祖屋」雷生春後,借鑑甘棠第的古蹟「活化」工程,全面修葺這座古老大宅。建於1931年的雷生春,年代比甘棠第稍晚,可能因尚未正式開放的關係,仍未重現昔日的熱鬧「人氣」。大宅由雷亮先生(台山人,九巴創辦人之一)所建,底層原是一間名為「雷生春」跌打醫館,其上各層則是雷氏家族的住所。「雷生春」之名源於店內一對宣傳廣告式對聯,寓意醫術高明妙手回春。
雷亮於1944年離世,雷生春醫館數年後亦結業。大宅其後改作洋服店及商住樓宇,雷氏家族亦陸續遷出。2003年雷家後人將雷生春捐贈港府,經大規模修葺工程後,正計劃闢作文化表演場地、演講廳、展覽館或中醫博物館。
雷生春展現的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由雷亮聘請外國建築師布爾(W. H. Bourne)設計,方形露台框架及圍欄裝飾是其主要建築特色。偌大的露台阻隔烈日照射,能降低室內氣溫,是天然的冷氣設備。大樓弧形的主立面,則是為了遷就道路交界的窄角而設計。
雷生春可說是本地戰前唐樓的典型建築,見證了昔日豪門大戶的生活面貌。與甘棠第一樣,雷生春現時同屬古物古蹟辦事處轄下的一級歷史建築文物,不過目前尚未正式開放,暫時亦只能作遠觀,期待有朝一日能進內一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